《蘋果橘子經濟學》我們究竟該相信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為何而讀

蘋果橘子經濟學,原文書名為 “Freakonomics”,應該譯為怪胎經濟學,因為書中所探討的問題看似都是怪胎(freak)才想得出來。

在去年閱讀了《窮查理普通常識》、《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讀懂一本書》之後,漸漸感受到建立各專業領域心智模型的重要性。趁著年假期間整理手邊擁有、尚未品嚐的書,打算先朝「勒緊褲帶」的方向,也就是暫時克制自己一股腦想買新書的衝動,來進行閱讀探索。

這本書,期望能幫助自己用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而看完之後,真是意猶未盡,還請聽我娓娓道來我從書中獲得了什麼!

蘋果橘子經濟學》全書重點

Steven D. Levitt & Stephen J. Dubner

本書是兩位作者合著。

主要透過經濟學家李維特以數據的角度來問問題、看世界。

套一句知名主持人常用的綜藝梗「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這本書絕對夠格講這種話。李維特引用扎扎實實的數據給出推論,儘管有一些推論的結果並非能令普羅大眾滿意、甚至充滿爭議性,但不可否認的,就是這都是本著研究精神,用數據推導出的事實。

如果道德代表理想化的世界,經濟學代表著真實的世界。

全書六大篇章,作者使用數據和推論,以十分引人入勝的方式,描述一些我們平常看不到的生活現象。我試著用自己的理解後,重新為各篇章下標題。

原標題  新標題

以結論為導向的標題,讓日後對於書中的論述可以更有印象 !

  1. 小學老師和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 動機透露你的行為 – 有錢能使鬼推磨
  2. 三 K 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之處? 資訊不對稱:善用資訊就是掌握優勢
  3. 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一起? 教育翻轉階級
  4. 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 墮胎合法化對犯罪的影響
  5. 怎養才算理想的父母? 身為父母,重要的是 – 你是誰
  6. 完美的父母,續篇:換個名字會更好? 取名字也有趨勢
  7. 尾聲:到哈佛的兩條路 人定勝天也有時

我眼中的李維特

我眼中的李維特

博學

在閱讀此書的同時,正好在看愛因斯坦的傳記,也看完了好久以前塵封於書架上的《別鬧了費曼先生》。發覺這些勇於提出創新問題、跳脫傳統框架思考的大師們,都有的其中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博學。

這其實是很多特質結合後的必然結果,比方說:觀察力、好奇心、專注、問問題、跨領域學習…。這段我想表達的是,李維特不僅僅是經濟學領域的專家,也因為他能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教育學… 等領域,方能問出適切於社會的好問題。

信手捻來皆文章

用心生活,日常生活所碰到任何事件皆能提問。

書中絕大多數的文章來源不外乎是論文研究主題,抑或是作者生活實際碰到的困境提問。

這樣隨時提問的習慣,造就了他們網站在推出本書後,仍有持續的文章產出,也有後續的一系列書籍出版(這也是我認為看書其實是最省時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因為書籍過濾了多數的垃圾、整理了少數的精華)。

用數據說話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用數據說話,沒有例外。

這也是身為經濟學家李維特所擅長的事。在看似毫不相干的數據中,找出關聯性,清楚的區分所謂「關聯性」和「因果性」。

即使一些數據上得到的結論,和人腦所期待的結果對不上,可以肯定的是:數據不會說謊,人會。

數據帶出的事實,往往會踩到人類的舒適圈、道德界線,但經濟學家的責任就是用數據來說出人們不願意面對的客觀事實。雖然我沒有看過《真確》一書,但我相信該書作者做的事,應該和李維特是類似的,特別的是李維特勇敢在 16 年前,道出了「墮胎合法化和犯罪率降低」的相關性,讓衛道人士感到不悅而已。

謙遜

李維特是一名經濟學家。他卻不諱言、謙遜地表示自己在經濟學的一些常用工具中,自己並非在行。

書中「墮胎合法化與犯罪率下降」的文章,在出版之前他們也預料到會掀起一陣波瀾。儘管書中已經看得出來他們非常謹慎地去給出這個結論,並尊重各領域專家的立場,書籍出版後仍然遭到猛烈抨擊。

然而,後續修訂版,作者針對原版中另一個主題的篇章進行修正,並試著回應網友/專家於部落格的提問,再進行一次數據分析,檢視原有推論,並使用謙遜的態度,再一次給出新的研究數據結果,在這過程中,我看到的是一名學者謙遜、實事求是的精神。

讀後感

https://images.unsplash.com/photo-1497633762265-9d179a990aa6?ixlib=rb-1.2.1&q=85&fm=jpg&crop=entropy&cs=srgb

終身學習

從大學時期就耳聞這書名,翻閱書底,發現竟然是 2005 年出版的著作,距今已有 16 年之久!然而,縱覽全書,作者的跨領域思維、跨時代提問至今仍顯得歷久而彌新。

這本書讀來十分暢快,每一篇主題看似毫不相干,卻有脈絡可循。

看完全書,我自己抓住最核心的概念依舊是 – 學習

每一篇標題,背後連結的核心思維都是需要刻意花費心思,有意識的去了解、學習並經過思考,才能有所收穫,或是得到和經濟學家相似的結論。

獨立思考

當然,並非經濟學家或是專家所講的就一定是正確的。

如同之前在《人類大歷史》所提到的觀念 – 我們活在一個「想像的世界」。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取決於個人認知邊界企及的深度和廣度。

隨著學習更多,我漸漸發現「事實」往往沒有所謂的對錯。真正的事實是你願意相信什麼,也就是自己價值觀建立的「過程」。必須要讓這個過程動態持續,才能面對這個一直在改變的世界。

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就不會有所謂的「後悔」。因為當下所做的選擇,都是當下擁有的資源能做的最佳行動。

額外收穫

若問我這本書除了用經濟學家的視野來看問題以外,還學到了些什麼?

我會說對於美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包含了:種族議題、犯罪問題、3K 黨背景、教育系統、稅收政策……等。

兩位作者用淺顯的文字,著墨了他們研究的一些問題,簡單的勾勒出故事背景,讓我漸漸明白為何特定問題會持續在美國發酵,當然,也從歷史看到了美國進步的一面。

第二層思考

https://i0.wp.com/d3mvlb3hz2g78.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16/01/thumb_720_450_f_14.jpg?w=1290&ssl=1

資訊不對稱

在近期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艾莉莎莎事件。讓我對於「資訊」這件事有所反思:究竟真相是誰說了算?又什麼才是真相?

書中第二篇「三 K 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之處」恰好談到了資訊不對稱的議題,並提到專家往往會利用資訊的優勢來操弄人或市場。剔除書中的例子,舉凡政治家、媒體、網路店家、市場菜販、金融市場… 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信任

2020 看完《人類大歷史》後,現階段的我,對於所處的世界,基本上是抱著「想像」的世界觀在生存的。很顯然至今仍沒有一個學術領域,可以解答世間看到的所有事物,這個世界本質上是人類想像力拼湊出來的世界。

人類對於資訊的想法,帶動了世界的運轉,姑且不論這些資訊的是偏向客觀事實或是主觀想像層面居多,可以肯定的是,資訊帶來如下效果:

對人的影響,造就了情緒;對市場的影響,推動了價格

而我認為推動情緒、價格的動力,主要源自於對於資訊不同程度的「信任」。

如果到此為止,若讀者還能夠同意,我接下來想談兩個層面:一是我對於專業的想法,二是對於「艾莉莎莎肝膽排石事件」的想法。

專業的本質

https://i0.wp.com/doximity-res.cloudinary.com/image/upload/v1531865203/wv4aatwmqflz03yikp90.jpg?w=1290&ssl=1

「尊重專業」是常聽到的口號。

然而在這人人都能上網找資料的時代,這句話似乎真的已淪為口號。「專業」要怎麼定義,這有待商榷,我們先假設就是你心中所期待某種程度的專家(滿分 100 打個 80 分)。

身處數位時代,「網路」似乎可以觸及到所有想像得到的資訊,某些系統性、機密性資訊或許難取得,但透過付費,大部分也能解決,所以一般人透過網路邁向專業,所需耗費的可能只是時間成本。

至於特定領域從業人員,在這簡稱為「專家」。人們通常會認定他就是該領域的行家。或許不同行業,真正到達你我心中專業(以上假設的 80 分)的比例,無法一概而論。就醫學這個領域,我相信達到所謂專業的比例是相對高的。

然而,在其他領域呢?教育、投資理財、健康、醫療、飛行…,你寧可相信網路還是相信專家?

  • 相信網路‍:「專家」們投入的時間成本,從本業跨領域延伸的思維,你透過網路的搜尋有辦法趕得上嗎?
  • 相信專家‍:你從網路上能查到的最新研究資訊、論文、期刊,可能比「專家」從教科書(假設他沒有讀到你正在看的資料)所讀到的資訊來的有時效性或正確性,這時候又該怎麼說?

至於,相信的基礎是什麼?你怎麼能確定你看見的資訊一定是正確的?正確的條件又是什麼?

第二篇的主題給了讀者們一切思考的方向,但老實說我也無法給出一個正確解答。

肝膽排石事件

老實說,該事件我沒有心思去著墨太多。

我推測部分影片已經被原創者刪除,剩下網路上能查找到的資訊也是一些拼拼湊湊,帶有個人立場的懶人包,要不就是我要花額外我不想花的時間成本去進一步了解。

然而,在該事件中,我學到的教訓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 保持謙遜、開放、學習的態度。一如書中作者在面對「墮胎合法化和犯罪率下降」研究結果後的回應。

該事件於年節期間延燒之前,當事人花了一段時間研究。若以結果論的角度看來,她似乎選錯了用力的方向,導致她研究後的回應內容和態度,讓該領域的「專家」感到不舒服,才會因此演變成網路熱門話題。

若當事人以她重新做功課找到的證據拍影片,同時在影片中以虛心、開放的態度,求教專業醫師意見,或許可當作參考,修正原先她人體測試的方向,提供大眾更棒的資訊,發揮更好的影響力,而這個好的影響力勢必會產生一個良性的循環。

如果只把平台當作自己的發聲管道,而忽視了自己影響力帶出的效果,那就有點可惜了。

該相信什麼

https://images.unsplash.com/photo-1444703686981-a3abbc4d4fe3?ixlib=rb-1.2.1&q=85&fm=jpg&crop=entropy&cs=srgb

說到底,資訊氾濫的時代,人們究竟該相信什麼?

老實說,我真的沒有答案,因為我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科學不是問題的唯一解答,信仰也無法透過科學證明,歷史公道則是在於人心。

唯有保持開放的心胸,持續學習、傾聽他人、認識世界,才能離真相更靠近一些。

這是一篇我自己寫到最後覺得很八股的心得結論,卻是我閱讀完此書後,最深刻的體會,僅此紀錄,與您分享!

蘋果橘子經濟學》 博客來購買連結
推薦指數 4.5 /5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嗇地 C.L.S. 或是右側欄位訂閱支持我。

Comment: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在下方按個喜歡
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Similar Posts

3 Comments

  1. 很喜歡你說的這句話⬇️
    唯有保持開放的心胸,持續學習、傾聽他人、認識世界,才能離真相更靠近一些。

    人真的要持續學習才能跟上世界的腳步!很棒的分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