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前中後必問的4個問題

《如何閱讀一本書》閱讀前中後必問的4個問題

為何而讀 珍惜時間、掌握閱讀技巧、閱讀經典 我相信不少的人看到書名,會覺得不就讀書嗎?只要能夠識字,誰不會讀書。何必花時間浪費在這種書上面?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必須說,在未接觸這本書之前,我還真是不會讀書,但至少我現在學會了,有了新的觀念和方法,接著要做的就是透過行動來內化。 在讀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之後,對於學習如何學習的概念深深著迷,這邊前情提要一下讓讀者們可以跟上我的思路順過一遍,就會更明白閱讀這本書的必要性為何。 首先,學習的方式大致分為以下幾種:觀察、體驗、試錯、閱讀、溝通、思考等……。 我個人認為透過閱讀,而且是主動的閱讀,有助於提升在其他面向的學習效果。舉一個買車為例子好了。路上那麼多車子,正常人走在路上可以不斷地「觀察」車子來來往往,進到展示中心也可以有機會「體驗」試駕的服務,為了測試車子煞車性能,開太快因下雨天不慎打滑,波及路邊的路燈,這是「試錯」的過程,知道自己不該如此測試超過自己負荷範圍的項目。 而這一連串的觀察、體驗、試錯,若是在自己主動先去找資料,閱讀相關的購車資訊,就能有意識地知道在路上觀察車子的時候,要「觀察」哪些部分、細節,於此培養出自己的品味;試駕車手的經驗分享,在自己進到車「體驗」時也能預期會有哪些體驗,還有哪些「測試」是再試駕時可以進行,而不會讓試駕變成試錯的窘境。 當然,現實情況中,這些所定義出來的學習方法不一定是按部就班的一步步來,很有可能是交錯進行的方式,但是,先掌握了正確大方向,就不會落入所謂的低勤奮水平當中,這是一種健康的拖延策略。 按書中分類方法,我們一般人閱讀目標有兩種:一是獲得資訊層面、二是理解層面。以上舉例,只涉及獲得資訊層面的閱讀。 至於要在有限的專注力(被大量剝奪)和時間洪流去提升自己的智慧,在理解層面閱讀的能力提升,變得十分重要。一但掌握了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實際行動,將會省下很多自己走冤枉路的時間,投入在更有意義的事上,何樂而不為呢? 本書重點 莫迪默.阿德勒 查理.范多倫 由於本書可說是一部經典,作者之一是編撰 《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以及主編當今版本 (15 edition 1985-2010) 《大英百科全書》 的人物 – 莫迪默.阿德勒,另一位是與他共同編撰 《大英百科全書》 的助手 – 查理.范多倫,在歷史上算是小有爭議的一號人物,不過這絲毫不影響這本書的價值。本書於 1940 初版,如今已是第三版至少 19 刷。 網路上關於本書的心得介紹文多不勝數,我決定此篇不贅述太多關於書籍架構的細節,我會將重點放在最後一段 – 我的感悟。 書中歸納閱讀的層次可分為四個層次,由低而高層次排列,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動閱讀。每一個層次所需的能力都會含括到下一個層次。 除了四個層次的閱讀能力,我認為最重要也是貫穿全書的概念就是要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也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持續問自己四個問題: A.閱讀四問 這本書在談什麼? 作者怎麼說的? 真實嗎?是否有道理? 這本書與我何干? 把這個重點學到帶走,其實就很值得了。接下來就是要分別介紹閱讀的四個層次。 B.閱讀四個層次 如果說我們把「培養閱讀能力」這個行為比喻為「成為一名頂尖的網球選手」。 作者試著用盡各種方式來拆解每一個揮拍的動作、背後的原理、細節、要注意的事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態建立、如何向經典的網球手學習、該如何拆解這些經典球員每個動作。 作者用心描繪的程度讓我深深佩服,真不愧是閱讀領域的經典作品。我甚至覺得要不是出版書會限制一本書的厚度,或是說一般讀者能接受的書籍頁數有個心理上的限度。作者很可能會以套書的方式來呈現他想要傳達的理念。 我試著用簡單的方式來描述這四個閱讀層次: 1️⃣.基礎閱讀:中學生應具備的閱讀能力 大約是一般國小、國中畢業的閱讀程度,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程度。理解文字,了解上下文的意思。拿網球運動來做比喻的話,此時的程度就好比,可以一手拿球拍,一手把球上拋或下拋彈跳地面一次,接著揮拍將球擊出這樣的程度。 接下來二到四層的閱讀能力,其實都圍繞著這四個問題在打轉,只是深入的強度不一樣而已。 2️⃣.檢視閱讀:略讀、粗讀 經過消化後,我總結這一段作者想表達的就是兩種閱讀方法: 略讀:看書名、序、作者介紹、標題、圖表、結論、索引(這好像在台灣的書籍不常見)。 粗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速讀。訣竅就是手眼搭配。手當作閱讀時的是縣府助輔助工具,眼則是要暫留的方式,而非順著文字一行一行上下的掃視,網路上我曾看過 Tim Ferriss 拍了一個影片示範方法,覺得解釋得還不錯。 這個層次的閱讀,關鍵在於找到速度和理解程度之間的平衡。 以下我分析一般人在閱讀時通常會陷入的情況: 一、求理解: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可能是做了部分的略讀後,接著就進到的逐字閱讀的狀態。(中間省略了本書的四問步驟,也是接下來分析閱讀會談到的關鍵)所以即時花了不少時間看完,也貌似看懂了作者想表達的觀念,但是就到此為止了。沒有辦法在思想或行動上和本書做更近一步的互動。 二、求速度:使用傳統速讀方法,或是同樣跳過了重要的閱讀四問。坊間常看到「一年閱讀一百本書」的這種標題,若沒有深厚的閱讀經驗當基礎,一但嘗試在不同深度、類型的書以同樣速讀方法閱讀,理解程度必然會產生落差,也會產生和之前情況相同的困境。…

《精準學習》一本讀懂窮查理普通常識的絕佳跳板

《精準學習》一本讀懂窮查理普通常識的絕佳跳板

一、為何而讀 學習如何學習 延續前兩篇學習系列文。 1️⃣《超速學習》 2️⃣《大腦喜歡這樣學》 根據自己設定的短期目標,來到分享探索學習如何學習這主題的第 3️⃣篇文章囉。 這篇主要聚焦在知識管理這個主題上。在大量學習之後,如何將所習得的知識,做進一步反思、內化,在生活中加以活用,其實才是學習背後的目的,也才不枉費在學習階段投入的時間。 我認為學習本身是一個過程,應用出來才是真功夫。就像少林小和尚無意間進到看到方丈的藏經閣,也是要跟師兄弟過招後,方知有多少本事。而生活面對的大小事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師兄師弟(這個比喻好像不錯)。 二、本書重點 作者成甲是在得到平台上的說書人之一,主題是聚焦在知識管理,出了兩本書,分別是《精準學習》、《精準思考》。 本書的關鍵字是「臨界知識」,指的是比一般知識更具有決定意義的知識或原則。用比喻的方式來說,就是籃球比賽關鍵時刻,教練會派出去的關鍵戰將。 本書我認為是作者向投資界大師查理.蒙格致敬。之前我看過一遍《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深感查理老先生境界之高,反思一己之渺小,實在是難以下筆寫好一篇文章介紹之,只能暫時將書本束之高閣,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待未來三五年之後再來檢視是否跟大師的境界接近了一些。 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該書是一本看懂《窮查理》書中一些精華概念的極佳跳板。 本書主要介紹在學習路上的: 2 個心態 3 個方法 3 個技巧 7 個臨界知識 方法和技巧我認為在概念上是有些重疊的,所以只會簡單介紹不加以贅述。我想把主要重點放在最後的七個臨界知識,並且運用學習法中的視覺記憶+口訣提供能帶著走的好記法,以及自己的實際運用流程,將這些經典的知識融入在自己的思考、行動中,希望能幫助到同樣在探索學習方法的你。 這邊先簡單提示一下這些概念: 1️⃣.2 個心態 綠燈思維:擁抱新的觀念,擺脫習慣性防衛的行為模式,這個概念就是《大腦喜歡這樣學》書中介紹的定勢效應。 慢:慢慢來比較快。研究學習到現在,唯一和這個概念衝突的只有之前閱讀方法中的「速讀法」,但是我想到曾經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如何閱讀一本書》p.51 2️⃣.3 個方法 反思:一個自我回饋的方式。 教學:以教為學,搭配使用費曼技巧。 刻意練習:元認知的概念。 3️⃣.3 個技巧 紀錄:人的記憶力很有限,唯有透過紀錄,才有辦法實踐下一階段的回顧。 回顧:和反思基本上同樣的概念,我認為定期地做這件事會產生複利效應。 付費購買:這部分我認為有一點點在推銷得到產品的味道,但是用錢來購買人家投入大量時間的專業,的確是一個硬道理,當然前提還是要衡量自身狀況,以及能分配的學習時間。 4️⃣.7 個臨界知識 這部分我們放到下一段來說,因為內容太精彩了,需要先喘一口氣。 三、重要概念 ☎️ 黃金話筒+歐巴的安全腹肌 啊哈,我知道你看到會覺得這是什麼很瞎的一串文字!我運用了《大腦喜歡這樣學》、《心智圖學習法》當中提到過的:視覺記憶、故事串連、口訣法等方式幫助記憶。尤其是自己發明的就一定可以記得起來,當需要運用的時候,也沒那麼困難了。 這邊只有七個思維模型。想一想,在《窮查理》一書,查理.蒙格提到他本人所擁有的思維模型就有超過一百個。我們還有很多時間學習成長,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慢慢的掌握、擴張這些重要的思維模型,絕對是件趣事! 下面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口訣背後所代表的思維模型,也就是書中作者所謂的臨界知識吧! 黃金話筒+歐巴安全腹肌 1️⃣ 黃金 → 黃金思維圈 很簡單的一張圖就可以表達,就是多去思考和新的…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ㄧ、故事緣由 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曾聽過,但是過去懵懂無知的我從來沒有認真研究或是親身執行過。 直到近期進行做效率 Produtivity 的研究,才重新正視並且執行它,實際運用了半年後,心中默默遺憾沒有早一點開始實踐這個簡單好用的工作方法,稍後會說明為什麼。 在進入主題介紹前,先說一個故事。 我出國學飛之前,工作背景是程式設計師。期間曾在一間外商公司工作約兩年的時間。外商的工作環境、氣氛,相較我再之前(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的公司(非常日式文化)差別很大。 在外商公司,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一個 Cube,可以享有自己的工作空間,老闆也鼓勵有問題時彼此交流,加上員工年齡也相仿,相處起來都十分融洽。這段工作期間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同事,這邊先稱為 K大,K大很風趣,每每在工作一小段落後,就從他的 Cube 滑出來(滾輪式滑椅)走一走或是泡杯咖啡,講講冷笑話,亦或是開始思考問題,有需要的話他也會禮貌的詢問是否可以打擾一下問問題,是屬於有禮貌又不會造成干擾的行為。 一直到這陣子我才領悟到他真是個聰明人,遵循 Pomodoro 的模式工作,適時的讓自己進到大腦的發散模式(在大腦喜歡這樣學文中有提及),是身為一個工程師要發揮創意的一個必要階段,而愚昧如我,只知道死盯螢幕把程式碼一行行想辦法拼湊出來,殊不知讓大腦切換操作模式,才是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也是讓自己走得更遠的聰明方法。 二、概念介紹 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是在 1980 年代之間由 Francesco Cirillo 所創立。它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的概念。Pomodoro 是義大利文的番茄,為什麼用這個字,單純是因為發明人一開始是使用番茄外形的計時器而以此命名之,簡單又好記! 我認為此方法結合了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的理論基礎。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大多數有專注時間的限制,一般人很難維持長時間的專注。而可以維持專注的時間長度因人而異,但基本上不會差到太多。這現象也形塑了我們世界運作的模式,為何我們大部分人是朝九晚五上學工作?為何一堂課就是 40-50 分鐘。而不是一口氣上好上滿兩三個小時,其實背後都是有原因可循的。 因著人體有這樣的運作限制,因而誕生了番茄工作法。以交替的工作、休息輪替+分割時間區塊的工作方式,協助人們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大學》 出自大學的這句話,這裡的「止」,乃是說止於至善。但我自己卻常不由自主的把這個「止」和「停下來」作為聯想。在 25 分鐘裡面認真工作,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可以辦得到,然而,Pomodoro 技巧的 5 分鐘才是真正關鍵,這個關鍵 5 分鐘其實就是要我們適時「停止」下來的概念。 停下來,讓自己的思緒沈澱。 停下來,回想剛剛自己學了什麼。哪裡沒有做好,可以如何調整方向。 停下來,計畫接下來的 25 分鐘可以往什麼方向全力衝刺。 因為番茄工作法的原理簡單易懂,下面這張圖清楚揭示了整個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三、實作分享 我自己在這個方法上受益很多,也在實作過程中跌倒、碰撞過,因此才興起這個想法,寫一篇文章分享在實踐過程的一些心得,期望幫助正在閱讀的你管理自己的專注力。 因為專注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時間次之。 1️⃣.工具 這邊列出我曾經使用過的工具。 鬧鐘:iPhone 原生的軟體。 我一開始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就是用手機原生的鬧鐘,簡單好用,無需瞎操心任何設定的問題。 優點:簡單方便 缺點:容易忘記操作…

《大腦喜歡這樣學》大腦使用手冊的10個超好記憶重點

《大腦喜歡這樣學》大腦使用手冊的10個超好記憶重點

一、為何而讀? 學習如何學習 根據自己設定的短期目標,來到分享探索學習如何學習這主題的第2 篇文章。 在上一篇《超速學習》當中,發現了很多好用的觀念和方法,也持續運用在生活上做實驗,覺得十分有趣、有挑戰性。但是學習的腳步也不能停下來(也不能太快)。 看完上一篇超速學習者的個人經歷後,這本書想要換換口味,透過科學的方式來了解學習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到底有什麼關聯?如何透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幫助學習更有效率?有哪些觀念還有方法是我還沒探索到的。帶著這樣的心情來讀一本書,就會覺得欲罷不能。 老實說,在《大腦喜歡這樣學》這本書中我學到的東西更多,也讓我有更多的反思,期待跟你分享書中的精華內容! 二、本書重點 本書的作者 Barbara Oakley 是一位電機工程、資訊工程學碩士、系統工程學博士,她同時是 IEEE (電機電子工程協會生醫工程會的副理事長)。 擁有眾多的頭銜,你一定想像不到她竟然從 26 歲才認真開始學數學! 在此之前數學和科學一直是她頭疼的科目,在求學過程、生活當中面對這兩個學科的挫敗不可勝數。 然而,過去真的不能代表未來,所以她書中多次提到一個概念: 人們容易討厭自己不擅長的事,但若越做越好,就會越樂在其中。 我們對擅長的事物容易產生熱情,但,錯就錯在我們以為對不擅長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書中拆分成五大主題,每個主題我會挑幾個打動我的重點來分享。 學習與大腦的關聯 不再拖延 記得牢 學得更深入 總結方法和技巧 準備好,我們要開始學習囉! 1️⃣.學習與大腦的關聯 大腦兩種學習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就是我們在閱讀、學習、專心在處理一件事情時的狀態;而發散模式則是退一步,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規劃、構思。學習的過程同時需要運用這兩種狀態來幫我們建立、鞏固記憶組塊(下一點介紹)。 記憶組塊:在學習過程,一個有意義資訊的集合。 人的記憶可以概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而人腦的工作記憶可同時記住的東西大概就是 4 ~ 7 項,視要記住的東西而定,。Magic7 是我之前在《清單革命》提到過的概念。作者在此書中比較偏向使用 4 這個數字,對於新學習到的複雜觀念,我認為是很合理的假設。先有這個記憶組塊的觀念,接著就是要認知如何建立它、鞏固它。 休息:停下來或是睡覺。 睡覺的重要性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飛行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安全。而安全有賴於清楚的頭腦產出的專業表現、判斷。沒有睡飽,不論在年度考試、線上飛行表現基本上都不會太好,這是前人和我自己血淋淋的經驗。但是停下來這個觀念就深深打中我了,後面會聊到為什麼。停下來意味著:把時間分享發散模式,讓記憶組塊得以建立的更牢固(如鋪磚塊示意圖:要給水泥時間風乾),停下來才得以做到以下事情:思考、創意、運用。 2️⃣.不再拖延 習慣養成四部曲:提示→行動→獎賞→信念。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所揭示的概念,其實坊間講習慣的書大多脫離不了這個模式,再多就是加上動機這個元素。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累積對於一個概念的相關知識、常識,其實到最後終將走向簡化的過程。而習慣四部曲我認為就是一個很好記,也很好用的簡化產物。(簡單到本來想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閱讀心得都不打算寫了,因為整本書精簡後就是這四個點 ) 秘訣:計畫、分割、工作日誌、先吃掉青蛙、冥想、轉念、安排休息… 這些觀念也都有分別介紹到,坊間關於生產力的書也著墨不少,我就不在此多做說明。後面會分享對我個人影響最深的點為何。 健康的拖延:留時間給發散模式。 這個概念一再的重複,因此也一再的打動、敲醒我。 在開始學習或是做任何事情前,不要急著想要一頭就栽入,先停下來思考、計畫一下,多花個幾分鐘去構思整件事情該如何進行將會省下很多時間。呼應到《超速學習》中建議,可以用執行計畫的 10% 來做事先的研究規劃。 沒有這種思維,就像一個人還不會游泳,來到池子邊就想要跳水一樣愚蠢。 3️⃣.記得牢(第三段會結合1,3,4的技巧實際運用) 視覺記憶/視覺隱喻:人腦對於畫面的記憶遠勝過於其它方式。尤其是誇張的、對比性大的、色彩、好笑有趣的影像會記憶特別深刻這個部分我在之前的心智圖文章中有提到過。 記憶宮殿:將想要記的東西和一個空間連結在一起。…

《超速學習》掌握學習法的5大步驟與9個法則

《超速學習》掌握學習法的5大步驟與9個法則

為何而讀? 學習如何學習 因著前陣子在研究效率和時間管理相關的議題,以及讀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書後,發覺自己對於「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深深的著迷。人生在世的時間就是那麼的有限,想要學習、探索、體驗的事有那麼多,如何用有效率的方式正確的學習來理解這個世界,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此這幾篇的文章分享也會圍繞在學習如何學習相關的主題上。 本書重點 本書作者為 Scott Young. 以自己為實驗對象:一年完成 MIT 四年課程、一年內學會四國語言、一個月內學會素描,並作為書籍封面的吸睛標題。我也相信他本人確實做到了,才有辦法如此有說服力的解析學習的方法。全書重點在於介紹學習的9大法則,最後搭配5個步驟,交織而成一個有系統的學習框架。我將針對每個主題,簡單介紹我所理解的概念。 9大法則 1.後設學習:不要急,先問問題、做好計畫再開始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 Isaac Newton 3W:問 Why, What, How? Why:釐清動機。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學這個,這是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What:做什麼?釐清知識的分類:觀念、事實、程序。有者這一層概念之後,就知道要從何下手。 How:怎麼做?向標竿學習、找資源,然後先往目標努力。 研究:10% Rule:估計自己要花多少時間習得這個知識或技能,然後用估計投入學習時間的 10% 來做前置的研究,並且隨著學習過程持續進行研究,用以調整方向。 2.專心致志:承認所處狀態,從小處著手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聖嚴法師 專注可以分為開始專注(反:拖延)和持續專注(反:分心)。 我個人是比較少有持續專注,也就是分心這方面的問題,反而開始專注(拖延)的症狀比較明顯。 解決拖延症狀,就是要承認它,給自己五分鐘,接著搭配 Pomodoro 方法來延續。 解決分心症狀,則是要思考原因為何,著手解決。常見原因有: 環境:讓自己置身於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 任務:任務是否太大?不夠具體?沒有確實切割?都是可能造成拖延的原因。 自己的心:心裡被某些事情佔據了,當下沒辦法專心去學習。 3.直截了當:直接做想擅長的事 能找到噴泉的人,不會去找水潭 – Leonardo da Vinci 這邊提到一個很棒的例子就是語言學習。如果今天置身在一個語言不熟悉的國度要快速和別人溝通,那麼讓自己置身在大量會話環境中絕對比拿著單字書死命的嗑效果還要來的好。這邊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 以計畫為基礎:以終為始。呼應到一開始問自己的 Why 以及計劃制定。 沈浸式學習:把一個人丟到國外學習外語。 模擬法:如同裡用模擬機學習飛行,有些技巧並非一定要在實際情況才能習得,透過一些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彷彿置身在類似的場景中。 實戰法:演講練習。透過大量的演說練習,讓自己得到即時的反饋。 先暫時省略掉與使用情境不相關的一些知識、技能部分,專注在要使用的知識、技能。 再舉一個例子:當想要建立一個手機的 APP,就去選擇對應的程式語言和工具來開發,而不是了解手機的構造或是演算法等等沒有直接相關的知識。努力錯了方向就會像這隻螃蟹一樣,一不小心就掉進了無底深淵…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你花多少時間研究買冰箱,就該花多少時間研究買股票

一、為何而讀 閱讀經典 提升財商 這本書是讀書會成員 Clare 在月初借給我的書籍。她很細心的歸納了書中所介紹的六種股票類型,以及挑選好標的的方法,文章連結在此。 因為是借來的書,就會有種壓力 push 自己可以趕快看完歸還原主。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我花了不到兩週的時間看完消化,就把讀書心得擠出來了 。 研究投資的時間,掐指一算也快要半年有了。從最初完全不懂股票是什麼的門外漢,到最後開戶、下單、選標的、做資產配置,發現每件事都是需要耐心、也需要不斷精進、改良。而這一切都需要持續的更新腦袋才有辦法做到,選擇我最喜歡的方式 – 閱讀。 閱讀大師經典來一窺大師的心路歷程。 二、書籍大綱 Peter Lynch 是當代投資業界的傳奇人物之一,以靈活操作及大量持股聞名,投資效率和巴菲特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於富達基金的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2%)。以他獨到的眼光和操作手法來操作投資標的,相信崇尚成長型類股的投資人都會對他的方法感到興趣。 這本書於 1989 年出版,他本人則是於 1990 年退休,我認為此書可算是粽整他過去投資路程的精華回憶錄。書籍分為三個大標題來描述他的觀點:準備投資、挑選贏家、長期觀點。透過大量的歷史交易事件還有股市數據分析、現象佐證他自己建構出來的觀點,協助投資人能夠在股市中提高勝率。 我在閱讀統整後,自己用三個重點來總結書中的概念: 1️⃣ 持續關注興趣圈的基本面 2️⃣ 妥善分類 3️⃣ 適量持有 我認為以上三個重點就是作者想表達給所有散戶投資人的觀念,只要好好掌握,散戶投資人績效絕對可以比所謂經理人還要強(限制更少、操作得以更靈活)! 三、概念界定 1.持續關注興趣圈的基本面 第一點的句子是我自己歸納出來的。每一個選字我認為都是重點,以下就分別拆開來講解: 持續:這個觀念我認為和價值投資(長期持有)是類似的。 首先我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你對於投資的標的有清楚的了解。所謂了解是代表知道這間公司在做什麼?如何賺錢?成長的狀況、財務報表等基本面有所掌握,這才叫一個基本的了解,接著才會考慮買進。 假設買進了,當然要持續關注他,就像你從花市買了一盆漂亮的花,你不關注它、愛護它,難道是鄰居幫你澆花嗎?持續的關注就是要了解你當初買進它的理由是否仍然存在,如果是,就別擔心,若沒有,就要考慮把它“換掉”,不論價格。在書中的比喻:擺著爛股不放就像是一直幫雜草澆水而已。 關注:持續關注的另一個面向就是對於生活周遭的關注 – 保持好奇心(打開探索雷達)。多去觀察周遭所發生的事情、新開的店家、大家在排隊的商品,處處都是可能的投資機會。 而另一方法我認為就是閱讀,透過閱讀,可以增加自己的視野,更容易去看見一些之前看不到的概念或是拓展自已的興趣圈,這也映證查理蒙格曾說的一句話:我這輩子遇到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 沒有!一個都沒有! 興趣圈:做任何事情,興趣很重要。如果今天人家報了一支明牌,你沒有經過研究就糊裡糊塗買進了,如果賺到了,那是運氣好,接下來的問題一定就是然後呢?何時要出場?何時要加碼?如果這是一間你完全不會有興趣的公司,你壓根兒不會有興趣想要來研究它,後果就是當它變成雜草的那一天你還是不知道它現在是雜草還是美麗的花 基本面:基本面的重要性是短線進出市場操作類型的人(我認為尤其是當沖)不會去在意的。然而基本面卻是看見公司的價值的第一步。 然而為什麼大部分人會不想看呢? 因為惰性使然,因為覺得難、覺得花時間、覺得看不懂…… 人的行為傾向所導致的結果在某些情況看下來實在是很好懂,也確實是個必然,這就造就了為了股票市場的散戶大多輸多贏少。所以研究基本面之後再投資一間公司絕對是必要的。書中舉了很多建議方法,我認為這都可以納入個人選股時作為參考條件。 ✅ 建議行動:追隨大師腳步,一步步建構自己的投資 SOP。 2.妥善分類 書中將股票分為六大種類,分別為緩慢成長股、穩定成長股、快速成長股、景氣循環股、轉機股、資產股。在 Clare 的網誌中有詳細介紹、舉例這些股票的特性和舉例可以參考。每一支股票(或說公司)都一定會經歷不同的階段,被歸類到相對應的股票類別,通常是“快速成長 → 景氣循環股 → 轉機股“ 這樣的循環。我很喜歡作者提出來的一個觀點,就是思考自己正在經歷哪一階段,把分類股票的概念套在自己身上,我自己認為正在經歷快速成長期,並且意識到自己有天終將轉變為其他的類型(時間的必然)。因此好好把握現在的時光,持續以複利的方式推動自己每天進步,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一、為何而讀? 解決知識焦慮問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是幾個月前在博客來大量買書時,為了湊單一出版社三本75折的選書,所以不在原先計劃內,單純是被書名和作者吸引。羅振宇在大陸共享知識圈可以說是想當當的人物,主持節目「羅輯思維」橫貫中西知識,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大眾說書,並在每年跨年固定舉辦為期四個鐘頭的跨年演講,滿足現在人的知識焦慮,還有不願意沒時間讀書的知識需求。 我沒看過他的節目,倒是聽過幾集「得到」音頻,然後之前拜讀兩本李笑來的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作朋友》,也是得到平台上的講師,知識含金量相當高。 有能力建構自己知識觀點和思考架構的通才一直是我嚮往的目標,在《窮查理普通常識》中,查理.蒙格就詮釋的十分到位,方法百百種,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進一步理解作者對於這種焦慮所給的方針是什麼? 二、本書重點 看完全書,發現其實很難歸納出一個系統性的重點。作者透過大量的閱讀素材理出一套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脈絡,而自成一套結論,這套結論也不能說 100% 正確,只能等待時間去驗證,但是過癮的是看他整個推論的過程,雖然是一部非小說作品,但是過程就像看小說一樣精彩。 全書用五大主題切割,分別如下: 1.知識焦慮 閱讀的唯一目的,是升級自己的認知 書中以牛頓對於現在社會社會貢獻為開端,藉由他對於科學和世界的連結一個承先啟後的地位,引導出來,在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取得和統整更容易,只要有心,我們可以站在無數的巨人肩膀上做思想上、技術上的創新、突破。 2.經濟學 聰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實的人 這篇章作者花最大的篇幅撰寫,我認為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我看下來最精彩的部分。 「用經濟學家」的腦袋來看這個世界是作者想表達的論點。所以他舉了很多用經濟學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並且歸納出分辨事實和價值判斷的差異。 3.創新 對系統進行優化也是一種創新 這一部分引用了大量來自 Atul Gawande 一位外科醫師的著作裡的故事,過去我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書摘《清單革命》。作者顛覆了以往對於創新的定義,認為只要將一件事情「持續做、系統做、拼命做」,也就是匠人精神,其實過程中就能實踐創新。 4.商業思維 每個員工都應該要有創始人的心態 細菌、病毒的特性:微小、變異、破壞性,以及用「球隊」、「聯盟」而非家庭來看待公司,是這篇表達的重點。 5.這個世界會好嗎? 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絕,「一針頂破天」,這才是未來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方向 《物演通論》王東岳(筆名非魚子)著。作者借用這本書的概念來總結全書的觀點。原書的結論「遞補代償」是一個對於全人類發展悲觀的結論,但作者卻用自己的視角給出來了一個樂觀的結論和建議方針,至少是對於未來的企業,但我認為同樣結論可以套用到個人身上。 以上各段重點我明白只有搔到癢處,但也只能搔到癢處,因為再過度整理,其實就可以寫一本書了,這就變成「說書人說書的說書」。然後對這本書而言,我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算是對作者的尊敬,也算是為有心探索本書的讀者保留了些許樂趣。 如果試著用最簡單的一張圖來說明本書的架構,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站在眾多思想家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經濟模式得到一個解答。 三、個人心得 如果要回答看完書後有沒有解決原先我帶的目的「解決知識焦慮?」我會回答: ❌沒有。 因為這本書的結論,最後僅闡述作者自己個人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對於書本下的標題,我認為並沒有交代一個清楚的解答。而我也發現這世代的書籍比較傾向於這類型的下標方式,因為經典的書名(要被解決的問題)已經被過去無數人討論過、書寫過,因此要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只能用包裝的手法來吸引新一代的讀者,就是下一個比較不相關的標題,但是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又覺得他下的標題也沒有錯,因為再進一步思考,他依然部分解決了我「知識焦慮」的問題,於是我給的第二個回答就是 ⭕有。 透過整本書的思維推導過程,讓我對於知識的追求更加謙卑。我知道即使窮盡一生的時光,都沒辦法解決或是回答人生普遍會碰到一些很根本的問題,這包括: 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有沒有造物主?世界的規律是什麼?人類是否有可能解決某些已知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沒有辦法解釋,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是得依靠某些理論去相信,讓自己得以和過去、現在、未來的現象做連結,哪怕是處理過去的糾結、面對現在的困難、預期未來的不可知。 這也解釋了我當初因緣際會認識基督信仰並且會接受並相信,然後持續透過此信仰的價值觀來生活的原因。 我認為哲學家思考存在的問題、科學家用公式來解釋存在問題,神學(基督教)則是透過創造論來解釋存在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但是和神創論衝突嗎?我從未深究過《物種起源》這本書,只有中學時的簡單理解,但至少現階段的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些偉大的理論,從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嘗試對於這個世界的現象用一個通則的概念去加以解釋。 就像在經濟市場上,人們總是有一個傾向,對於過去市場發生的事情要有一個解釋,因為有了解釋才會心安,才能以這個解釋為本去預測未來市場的變化,這就是人思考的傾向。 所以我會說,知識的追求一切都關乎於解釋。當我有能力用各種同的角度去解釋現在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現象,那麼心裡就越更加的踏實,這份踏實是來自於一種對於環境的掌握感,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感。在追求安全感的過程,一定會伴隨著許多不安,比方說認知到所謂的「不公平、不正義、貧窮、極權、暴力、謊言、貪婪」…等等不可預測的人性,但是當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嘗試改變、貢獻的時候,那麼「意義」這個問題,或許就從中得到答案了? 世間諸多問題的解釋或許就不需要在當下試著去解釋了。 四、行動方針 持續地學習、思考,建構自己的思維體系 五、延伸閱讀 《文明是副產品》- 鄭也夫 《宇宙的鐘擺》- Edward Dolnick 《蘋果橘子經濟學》- Steven…

《過敏,原來可以根治》拒絕再當過敏兒

一、為何而讀 戰勝過敏、拒當過敏兒 我從小就是個過敏兒。對眾多藥物過敏、不新鮮海鮮過敏、塵蟎過敏、天氣變化過敏…。 我的過敏症狀,輕則流鼻涕、鼻水不停,眼睛發癢、身體發癢、皮膚起紅疹;重則眼睛嚴重發種(眼睛變得比韓國人還要瞇),呼吸、吞嚥困難,因此心中一直存在著天真夢想 – 有一天能戰勝過敏。某天又是在圖書館的書車上看到這本標題吸引我的書,就順手借回家了,認真把它看完之後覺得真的是一本好書,真心想要把它重點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 二、書籍大綱 書中分為六個章節來探討過敏這件事。由於作者本身學貫中西醫知識,又有自然醫學博士的學位,因此可以深入淺出的從各家醫學角度來詮釋過敏這件事,以及要怎麼解決。 主題分別為: 意識過敏:身體各部位的過敏症狀為何? 檢測過敏:哪些方式可以檢測過敏原? 緩解過敏:如何用簡易的方式幫助自己緩解過敏症狀 何謂過敏:過敏的定義為何? 為何過敏:人體會過敏的生物機制 根治過敏 ⭐️⭐️⭐️⭐️⭐️:四大戰略幫助大家戰勝過敏! 其中有多項概念貫穿全書,重複敘述。所以依照往例,整理心智圖來協助我自己掌握重點,希望也可以幫助到你 三、概念界定 因為整本書的重點整理下來很多(如上圖),所以對於過敏有了概略了解後,最重要的就是下一步:執行根治過敏的行動方針。 以下整理出來四大戰略,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再去做進一步研究、然後設定計畫執行、練習。 以我自己為例,當對於過敏整個概念有了清楚了解後,我自己的行動清單如下: 今天的任務就是把環境打掃乾淨 養成外出戴口罩的習慣(疫情之後應該大家都比較容易養成這個習慣)。 找出我在幾年前曾經做過食物過敏原檢測報告(當時完全不想面對),盡量避開這些食物,讓身體減輕一些負擔。 中長期計畫:待未來比較有預算的時候,嘗試食補、營養品的方式來調整腎上腺、甲狀腺系統。 書中有一些對我來說是顛覆性的概念,或是幾個我認為可能大多數人有的疑問,整理如下: Q:對某種食物過敏,就一輩子不能吃? A:不一定,一陣子不碰+體質調整好,過敏狀況可能變輕微甚至正常。 Q:那麼多的檢測方式,有沒有哪一種是最推薦的?A:醫師建議:白血球反應或 IgG 抽血測試 Q:疫苗效用都是終生? A:大多是持續十多年,之後是靠成人的自體免疫力來抵抗。 Q:好油類型有哪些?A:苦茶油、橄欖油、椰子油、海豹油、魚油、亞麻仁油。30c.c./day,可穩定肥大細胞,不易發炎過敏。 治療過敏的最好方法通常在另類醫學裡 四、個人心得 雖然我沒有過任何醫學背景,但書中深入淺出地介紹過敏症狀、機制,以及檢測、緩解、治療的方法真的非常詳細且全面。當然執行起來必定需要一點耐心,但是一個身為長期價值者以及嚴重的過敏兒,我非常喜歡這一套方法。先把觀念建立起來,接著就是實作來達到根治過敏的目標! 五、補充 醫師背景 陳俊旭博士。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醫師自幼就是過敏兒,學經西醫、中醫、自然醫學,擷取各家醫學之長,全方位運用「整合醫學」方式來處理過敏問題,不但根治了自己過敏問題,也幫助很多病患得到根治。早安健康專欄臉書專頁 醫師爭議 由於本身不是醫學背景,又是第一次撰寫關於健康相關的文章,還是有點擔心自己只是被茫茫書海中的一本「標題殺人」的書騙了,所以在撰寫本文前,特地做了一些功課。主要是針對作者這個人做一些簡單的研究,釐清以下爭議,確定他不是個騙子後,我才著筆繼續完成文章 1️⃣學歷爭議網路上有人質疑他在國外拿到的 “Doctor” 學歷,回到台灣以醫師為名,招搖撞騙。恩~他的確有多張醫學相關文憑,如果這類型的專業人士,要介紹他不用醫師,硬要稱之為”博士”,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這是網路上找到關於他學歷的資料,而這是網路上質疑他的文章,這部分我還是還給讀者去判斷吧。 2️⃣國光疫苗含汞事件曾經發表國光疫苗含汞量超標的言論,被大力抨擊、國光提告,但是法院判決結果,國光敗訴。 3️⃣自然醫學函授取得爭議在第一點的連結裡面,批評他的人有提到他的自然醫學學歷,而我在網路上有找到一位醫師的文章背書,所以我也就放心了 結論:整體來說,陳教授不論是學經歷背景或是書籍論述都是令我信服的。然而 Haters gonna hate…, anyway, 相信我自己相信的,做我認為正確的,只要不是傷害到自己或別人,why not to…

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 – 15 個改變生命的領悟

文章緣起 這是一篇很隨機的文章,不在原先部落格週更計畫的產物。 會想寫這篇單純是記錄自己的感動。一隻讓我得到 “AHA moment” combo 15 次的感動! 該影片內容來自前人智慧、 Youtube(改變了這個世代取得資訊的便利性)、影片創作者的統整能力。 想打鐵趁熱在看完後,立刻簡單統整(原作者已經做得很好了)、翻譯(該影片似乎不支源中文字幕)最後疊加一些自己的想法分享。 最近在研究 iPad Pro 的產品,希望買一台 iPad 增加自己學習產出的效率,所以上網找些 Youtuber 分享經驗,不經意看到他的影片 Ali Abdaal 是這支影片的作者,他是我最近 follow 的 Youtuber,職業是一名醫生,但閒暇之餘,高效率的產出高品質的影片,分享的都是我有興趣的主題。 而這篇文章主要就是簡單翻譯Ali Abdaal 影片中提到 15 個改變生命(Life changing)的思維。 15 個改變生命的領悟 Daily Highlight/ 設定每日高光 高光這個詞彙應該是從對岸來的,很俗但是我喜歡。意思是每天為自己,設定一個最重要的任務。 我認為 1️⃣這個數量或許因人而異。如果一開始學習時間管理,沒辦法有效控制時間,那麼 1️⃣ 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入門磚。 若已有了一定的時間控制,我認為 Daily Highlight 3️⃣ 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這個建議背後的心理機制,其實就是專注於小目標的實現,㴰讓自己因達成目標而有滿足與幸福感。 If this ins’t nice, I don’t know what it is/ 凡事謝恩…

《為了活下去》一個脫北者的真實告白

為何而讀 如果你不知道你是奴隸,你不知道被孤立,你要怎麼革命? 2014 版本 2019 更新版本 有印象幾年前曾在 TED 影片上看過一位很漂亮的韓國女孩上台演講,敘述她的脫北故事,非常激勵人心。剛好前陣子女友在書店茫茫書海中挑選了一本書,就是這本為了活下去。 由於最近看的書都集中在非文學類,正想要找本偏文學類型的書來看。某天進圖書館看到館內還書車上擺了這本書,覺得就是上天注定要我來翻閱一下這本書,好好了解一下這位改變人們對於北韓世界觀的勇敢女子和她家人的故事。 書籍大綱 本書的主角也就是封面人物 – 朴(ㄆㄨˊ)研美,從小在北韓惠山長大。書中主要描述她和媽媽從北韓逃到中國、蒙古再到南韓的故事。當時要做這個決定非常不容易,因為要拋棄還在家鄉的爸爸,賭上自己的家當、人身安全、被北韓邊境士兵抓到遣返遭酷刑、在中國被通報遣返回北韓… 等等無數潛在的風險。故事場景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北韓 偶像崇拜 對金正日的偶像崇拜和敬愛,是所有北韓人從小根深蒂固的教育,也可以說是洗腦。他被塑造成是神,是可以看穿你心思、供應你一切的神。 小鳥和老鼠也聽得到你在竊竊私語 所有的街坊鄰居,都可能是告發你的對象,所以在北韓,如果對偶像有任何質疑,你無疑是把自己放在懸崖邊,「隔牆有耳」在北韓是絕對可能成立(沒有所謂的水泥牆),講錯任何對主政者不敬的話,隨時都可能被抓走,甚至家族連坐,階級降低永不得翻身。 物資匱乏,黑市、賄賂猖獗 沒電、沒水、沒食物是北韓人民的基本日常。對身在文明社會的我們來說這些都是基本生活條件,但是一但他們得到了,可以開心好久。人民沒有足夠的條件維持生計,必須得想辦法鋌而走險做買賣,來換取糧食生存下去,研美的爸爸很聰明,有一段時間讓家人過得還算不錯,不至於餓肚子,但這種好日子來得快去得也快。 逃離家鄉 在動完割盲腸手術,身體正虛弱的日子,因為姊姊恩美按耐不住逃離家鄉而失蹤,研美和媽媽被迫得做最艱困的決定,走或不走,將會影響到她們往後的日子……。 2️⃣中國 (2007.03.31 ~ 2009) 掮客 – 天使與魔鬼 時值13歲,研美和母親到了中國,被人口販子幾經轉手販賣、和母親的分離又重逢,以及與人口販子間的愛恨情仇。 弘偉是研美在中國遇到最重要的一個人,她恨他也感謝他。若沒有他,研美無法與被掮客轉賣的母親重逢、並找到在北韓病重的父親再次相會,陪伴他走最後一程;若不是他,也激發不了他和母親再次逃離中國前往北漢的堅定信念。 二度逃離 沙漠、低溫、絕望。賴以為生的只有指引方向的星光和活下去的信仰。經歷了無數次瀕臨死亡的幻覺,她們奇蹟似地走到了從瀋陽到青島再到內蒙古,跨越了戈壁沙漠,來到牧師所說的邊境鐵絲網圍籬,到了終點站蒙古得到政治庇護。一個「重獲新生」的機會。 3️⃣南韓 (2009 ~) 格格不入 好不容易來到蒙古,歷經波折、羞辱終於見到南韓代表,踏上了南韓國土。緊接而來的是文化上、思想上的衝擊。 從沒見過的現代化建築、科技、交通工具、飲食文化、金融市場、醫療環境,不斷的挑戰她們原先的「舒適圈」。也或許從未有過舒適圈吧,她們只能被迫選擇不斷地適應當下面臨的挑戰。 在南韓「統一院」,一個讓脫北者適應南韓社會文化的單位,給人希望也給人絕望。即使後來社會體制下安排的一些教育機構,也無法完全解決她所要面對的心理、文化上的困境。若非後來研美持續讀書自學,開啟自己的視野,進到首爾的東國大學就讀,也不會有後面的美好篇章。 就學機會、改變世界 最大的轉捩點,就是東國大學的教授願意給她這麼一位能力明顯落後的脫北者一個機會,一個學習知識、改變自己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此改變了她的人生。 就學期間,研美和媽媽念念不忘的就是找回失蹤的姊姊。同一時期上電視節目,希望透過媒體傳播的方式,有機會找到「可能」逃到南韓的姊姊,殊不知姊姊的逃亡過程和她們相比也沒有順利多少,我相信姊姊的脫北,也會是另一個傷心的故事。上電視、而後加入宗教團體的青年使命團前往美國開啟了她心中的另一道門,一道藉由敘說自己真實故事,來改變世界、激勵人心的那道門,成就了這一本書、也成就了一位人權鬥士的誕生。 個人心得 這本書看完後真的有很多感觸,因為感受到研美的經歷某種程度和自己的成長經歷很像。 我自己過去經歷了很長一段資源匱乏的日子,在不幸的經濟狀況中,辛勞的父母努力把自己拉拔長大,很幸運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大致正確的價值觀和信仰、遇見不少貴人幫助,以及持續的求知慾望,造就了今天的我。 能夠在每個生死關頭倖存下來,人們會歸類為是幸運,亦或是上天的眷顧,而我自己相信上帝在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美好的計畫(本書也有幾次提到基督信仰對於研美在脫北與自我蛻變過程扮演的角色,有好也有壞)。人們都喜歡聽故事,研美的故事恰好讓人們看見了一個未知世界的理解,以及她努力活下去的求生意志,這樣的堅毅精神絕對是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從研美的故事裡,我歸納出了三個重點: 1️⃣目標 擁有明確的目標,是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強大動力。 一開始在北韓時期,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為了活下去。這個在馬斯洛需求層次最底層的需求,是在他們全家活下去的唯一動力;之後,脫北來到中國、南韓,則是為了找到姊姊,確認她的平安;現在,為了北韓人民的困苦,她選擇冒著生命危險成為為人權發聲的鬥士。 2️⃣選擇 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選擇要如何灌溉自己的思想,透過教育、學習來提升自我價值觀、世界觀,掌握正確的媒介,為自己發聲、為需要的人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