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

《貨幣戰爭》一場永無止盡的金融騙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為何而讀

貨幣戰爭》這本書是眾多作家的推薦書目,也常在書評留言中被提及。

一次在二手書店以 $68 的價錢入手了此書,實在非常划算,正好在此時對於國際金融知識欠缺的我,上了很好的一堂金融歷史課。


本書重點

本書採陰謀論觀點,闡述國際金融、貨幣是如何被少數的國際銀行家把玩。

書中引用大量的金融歷史與引言為證,以主觀敘事筆觸,試圖勾勒西方國家的貨幣遊戲。

書籍末了,作者期望中國在未來建立起黃金為基礎的貨幣環境,以抵抗歐美的債務貨幣浪潮。


作者介紹

貨幣戰爭宋鴻兵

宋鴻兵,九○年代初期赴美留學,主修資訊工程和教育學,獲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碩士學位。長期關注、研究美國歷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國媒體遊說公司、醫療業、電信業、資訊安全、聯邦政府及著名金融機構任職,是活躍國際的金融學者。(此段引用原書)

上網搜尋了一下網路上對於他的評價,是非常兩極的。這樣的人物,就更值得讓讀者去思考他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貨幣戰爭》篇章重點

本書對我來說其實很難整理出單一或少量的重點,這段我強迫自己整理出前三章主題的重點和想法,後續二讀、三讀,或許有機會再擴充篇幅。

我想主因是過去不曾接觸類似的金融歷史書籍,每一篇章的重點都讓我感覺十分新鮮,也想要留下一些自己閱讀後的想法。

羅斯柴爾德家族

金錢沒有祖國,金融家不知何為愛國和高尚,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獲利。

拿破崙 1815

篇章重點

  1. 羅斯柴爾德家族從 18 世紀起建構的金融情報系統,讓該家族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控制整個歐美的經濟命脈。
  2. 梅耶.A.羅斯柴爾德,國際金融之父。是這一切故事的源頭。膝下育有十名子女,其中五位在歐洲五國建立起現代金融體系,串連為綿密的金融情報網,建構起堅不可摧的金融帝國。

我的心得

老高曾拍過一支影片介紹此家族,大隱隱於市的西方金融史鼻祖,實際上擁有的財富可能富士比的富豪排行榜加總都贏不了,他們的家族歷史,串起來就是富可敵國的傳奇故事。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天真的以為 Warren Buffett, Jeff Bezos, Bill Gates 這些耳熟能詳的富豪是世上最有錢的人,現在我更相信,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的財富是多到無法被計算追蹤的。

20 世紀石油巨頭 Rockefeller 以及仍在世的 George Soros 會是我下一個階段想研究的目標。


國際銀行家

我有兩個主要的敵人:我面前的南方部隊,還有後面的金融機構。
在這兩者中,後者才是最大的威脅。

林肯 16th 美國總統

篇章重點

國際銀行家心中打的算盤,與歐美國家政策推行、戰爭起因、經濟恐慌、元首刺殺案……息息相關。

案例如下:

  1. 1764 A.D. 《貨幣法案》 vs. 1775 A.D.  美國獨立戰爭
  2. 1833 A.D.  傑克遜總統打擊第二銀行,1835 A.D. 傑克遜總統遭刺殺
  3. 1861 A.D.  美國內戰 vs. 1865 A.D. 林肯被刺殺

我的心得

美國總統被刺殺死亡機率:4/59 = 6.7%

  • 第 16 任:林肯
  • 第 20 任:加菲爾德
  • 第 25 任:麥金萊
  • 第 35 任:甘迺迪

美國總統任內死亡機率:8/59 = 13.5%

得知美國總統因故死亡率,遠高於新冠肺炎死亡率,令人不由得膽戰驚心。

要說所有美國總統刺殺事件,背後的動機都與金融銀行家扯上關聯,可能有些穿鑿附會。但可想見的是這類型刺殺案,很少是單一原因引起。

懸而未解的謎團,之所以懸在那裡,想必有龐大的資源(金錢)得以掩蓋了一些本應存在的證據或事實。

銀行家與美國總統的百年戰爭,讓我看見了即使嚮往公正、公義的歷史偉人,也敵擋不了貨幣與銀行家強大存在、無法威脅與消滅的可悲事實。

參考資料


美聯儲

在《美聯儲法案》之前,紐約的銀行家只能控制紐約地區的資金;
現在,他們可以主宰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金。

Nelson Aldrich

我在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

1916 Woodrow Wilson, 32-33th 美國總統

篇章重點

美聯儲成立,是一群銀行家的謀劃。

美聯儲組成,是一票的私人銀行。

美聯儲功能,檯面上是解決銀行業危機,實際上解決這些人捅的簍子 。

我的心得

2020 年,巴菲特曾說:「永遠不要做空美國 Never Bet Against America」。

在了解美聯儲的建構歷史之後,我更加能體會他這句話背後的意思,以及關於這句話,他無法說出口的真正原因。

美聯儲存在的功能,在維基百科中正如上述寫的那樣 – 「解決銀行業危機」。

當然其功能絕對不亞於此,但是上百種原因,為何這是最主要的呢?不得不令我對於金融市場的運作更加好奇。

陰謀論的故事我相信絕非無中生有,這也讓我有了另一層體會:「有些事情,時間和歷史都無法證明、也無法給公道,因為公道自在人心。」

你相信什麼,那就會是你的現實世界。

延伸平衡閱讀


個人感想

令人震驚的一本小說

這絕對是一本年輕人看了會顛覆三觀,老年人看了會說「一點也不意外」的書籍。

與其將此書歸類為金融書籍,我認為更像看一本歷史小說,純粹從貨幣的角度來看的西方世界史。

作者從發跡於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談起,一路將 16~20 世紀西方重要歷史事件都囊括於其中,短短 400 頁書籍要完整表達脈絡,我認為有其難度。看得出作者盡可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帶出一個一般百姓看不見的金融騙局與殘酷事實。

在閱讀過程中,我盡可能謹慎客觀地對作者觀點持懷疑態度,時不時搜尋關鍵字,並參考讀者對於本書的評論,可說耗費了大把的時間。然而真像謊言、虛虛實實,我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欣賞這本書態度最好的詮釋。

感謝作者,透過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多元觀點的重要性,也同時開拓了我對金融世界全新的視野和高度。


戰爭的導火線

書中講到了諸多知名戰爭,看似穿鑿赴會地與銀行家的陰謀串接再一起,讓這些戰爭,與過去教科書熟悉的導火線有所不同。

當我靜心一想,並花時間查詢資料,發現其實很多戰爭的主因並非如此明確。一場戰爭,往往兩造積怨已深,導火線通常是一樁雞毛蒜皮小事,進而引發開戰。

但我確信的是,關於「金錢」的原因從未缺席。

歷史上一次次的戰爭,有哪次不是因資源剝削造成不公,而引發煙硝呢?


壞掉的結尾

整本書讀來過癮,故事緊湊毫無冷場。儘管虛實難辨,真實故事比重佔上多少,相信每位讀者心中自有盤算。

而我認為全書最可惜的部分,就是最後幾章,作者試著把貨幣的戰略視角拉回中國,並給予單一觀點 – 「黃金貨幣」的部分。

首先,我相信本書作者帶有向中國政府毛遂自薦的成分。可悲的是中國近年塑造的形象、執政的方式,是無法達到作者企盼的金融戰略層級。要做到如此漫長、艱困的改革,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權衡,我認為「封閉」式的閉門造車法,即使立意良善,終究將引發革命(革命未必是壞事),或全盤皆輸(八國聯軍即是一例)。

再者,「理想」是一個不易被傳達、買單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漸進、開放式的變革,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西方金融史。這種漸變依然帶有革命的成分在,弄巧成拙可能會引發戰爭,歷史上已重複了無數次。

而中國就現況而言,僅在維持穩定中成長,就已經讓人看了捏把冷汗。其驕傲的民族性,如果底蘊不夠、缺乏戰友,必定走向滅亡,屆時說不定反倒圓了歐美銀行家成立「世界國」的美夢。


回歸金本位的可能性?

金本位

回頭看金本位制的崩潰歷史,可以了解到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根據 MBA 智庫的解釋,我以自己的理解歸類為以下三主因:

  1. 成長性:19-20 世紀的科技發展速度帶動消費主義,遠超過黃金儲備與開採速度,黃金儲量不負支撐商品供應量
  2. 公平性:天然的不公平性,造就起跑點的不平等。小國或黃金稀缺國難以接受
  3. 流通性:一戰時期,黃金流通造成困難。若說黃金是戰時的避風港,那這個理由未來也將不復存在

本書最為人詬病的點,我想其中一應該正是作者大力「提倡實體資產(黃金)、揚棄貨幣資產」。

前面大篇幅的寫出了貨幣的陰謀史,我認為確實可圈可點;最後結尾建議竟是單壓黃金資產,重新與中國官方貨幣連結,我認為這就犯了投資理財的首要原則「分散風險」。

雖說國家政策走向與個人投資理財無法完全相比擬,但底層的智慧依舊是可以共通的,何況作者下注的是一個非常難回頭的金本位制。

最後,我發現把黃金價格趨勢圖攤開來看,連結於總體經濟指數,看起來實在是不怎麼吸引人的一個選項。


打不贏就加入

看完最後一篇描述次級房貸主因的段落,心中萌發一個想法,那就是 NBA 現在的經典抱腿潮流 – 打不贏就加入

我認為作者書中所提到全球債務貨幣糜爛現象,確實不得不讓人捏把冷汗。但身為壽數有限的投資人,如果要將身家賭在黃金資產上,我不認為是明智的舉動。列舉以下原因:

  1. 時間:「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持有黃金資產享受不到此積累特性
  2. 機率:從歷史上來看,黃金、石油都是在危機時才顯珍貴。國際金融局勢、經濟樣貌持續漸變,不變的是這些所謂的「債務資產」價值節節攀升。經濟蕭條最多就是不超過三五年間的事情,在人生洪流中佔比實在過低。

簡單的說,牛長熊短的定律從未改變,硬要說貨幣與黃金脫鉤是資產泡沫化的元兇,我認為並無不妥,只是要小心切勿低估了人類的想像力,高估了黃金價值

單壓於黃金資產,在有生之年,沒能見到它的價值彰顯,就得不償失了;倒不如加入這個債務貨幣的趨勢,順著現代金融的潮流,讓資產隨之成長。


虛擬貨幣的反思

2008 金融海嘯的起因乃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其被重複包裝、取得信評機構高平等的重複包裝資產,如:ALT-ACDOCDS,一般來說,會稱之為「資產證券化」,我認為比較嚴謹的說法應是「債務證券化」。

儘管站在總體經濟學來說,債就是資產的一種,若以資產內在價值的角度來思考,我發現用不同的名詞,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如果將這層觀念帶到了虛擬貨幣上,不禁讓我感受到其價值的脆弱,就如次貸危機世上這些層層包裝的「資產」。其「複雜機制、價格不透明、缺乏內在價值」的特性,簡直如出一徹。

虛擬貨幣的價值,充其量僅在於「建構一個新金融秩序的美好想像」的情緒波動,市場最後究竟是否買單,可能還是得看背後那些國際銀行家們,叼著菸斗點頭或搖頭吧 。


行動方針

延伸閱讀

閱讀一本以陰謀論出發的金融書籍,其實蠻費力的。

我試究原因,其一是對於金融背景的不熟悉,遇到很多名詞會想要停下來查詢;其二是想印證作者所言是否屬實,不想一路被書中描述牽著鼻子走。

讀起來像小說,樂趣與節奏卻截然不同。也因此,讓我對於金融市場的真相與歷史,更加有興趣。

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想要透過陰謀論沒那麼重、相對中立或正常管道來認識經濟、金融系統。

目前鎖定書目如下:

  1. 赤字迷思
  2. 經濟學的世界
  3. 世界金融大歷史 3000年

如果你有看過不錯的金融類書籍,也歡迎推薦給我!


了解總體經濟如何運行

透過《原則》作者 Ray Dalio 為世界各國元首、專家所製作的關於「經濟」的運行方式,幫助我對於書中的觀念,可以持有一個中立、平衡的視野來做判斷,與您分享!

我消化該影片的觀念,整理的分享文章,歡迎點閱!


說書影片推薦

宋鴻兵本人說書(共六講)

有书视频


貨幣戰爭》 博客來購買連結 個人推薦指數 5 /5 ⭐️⭐️⭐️⭐️⭐️

豆瓣評分 7.2/10 (44,231)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嗇地 C.L.S. 或是右側欄位訂閱支持我。

Comment: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在下方按個喜歡
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Similar Posts

2 Comments

  1. 上次聽到你分享美聯儲的部分,才驚覺常聽到這個名詞卻還沒好好研究一番 LOL
    最近也想看與 Rockefeller 有關的這本書《洛克菲勒給子女的一生忠告》,期待後續你研究完的分享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