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ㄧ、故事緣由 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曾聽過,但是過去懵懂無知的我從來沒有認真研究或是親身執行過。 直到近期進行做效率 Produtivity 的研究,才重新正視並且執行它,實際運用了半年後,心中默默遺憾沒有早一點開始實踐這個簡單好用的工作方法,稍後會說明為什麼。 在進入主題介紹前,先說一個故事。 我出國學飛之前,工作背景是程式設計師。期間曾在一間外商公司工作約兩年的時間。外商的工作環境、氣氛,相較我再之前(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的公司(非常日式文化)差別很大。 在外商公司,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一個 Cube,可以享有自己的工作空間,老闆也鼓勵有問題時彼此交流,加上員工年齡也相仿,相處起來都十分融洽。這段工作期間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同事,這邊先稱為 K大,K大很風趣,每每在工作一小段落後,就從他的 Cube 滑出來(滾輪式滑椅)走一走或是泡杯咖啡,講講冷笑話,亦或是開始思考問題,有需要的話他也會禮貌的詢問是否可以打擾一下問問題,是屬於有禮貌又不會造成干擾的行為。 一直到這陣子我才領悟到他真是個聰明人,遵循 Pomodoro 的模式工作,適時的讓自己進到大腦的發散模式(在大腦喜歡這樣學文中有提及),是身為一個工程師要發揮創意的一個必要階段,而愚昧如我,只知道死盯螢幕把程式碼一行行想辦法拼湊出來,殊不知讓大腦切換操作模式,才是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也是讓自己走得更遠的聰明方法。 二、概念介紹 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是在 1980 年代之間由 Francesco Cirillo 所創立。它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的概念。Pomodoro 是義大利文的番茄,為什麼用這個字,單純是因為發明人一開始是使用番茄外形的計時器而以此命名之,簡單又好記! 我認為此方法結合了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的理論基礎。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大多數有專注時間的限制,一般人很難維持長時間的專注。而可以維持專注的時間長度因人而異,但基本上不會差到太多。這現象也形塑了我們世界運作的模式,為何我們大部分人是朝九晚五上學工作?為何一堂課就是 40-50 分鐘。而不是一口氣上好上滿兩三個小時,其實背後都是有原因可循的。 因著人體有這樣的運作限制,因而誕生了番茄工作法。以交替的工作、休息輪替+分割時間區塊的工作方式,協助人們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大學》 出自大學的這句話,這裡的「止」,乃是說止於至善。但我自己卻常不由自主的把這個「止」和「停下來」作為聯想。在 25 分鐘裡面認真工作,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可以辦得到,然而,Pomodoro 技巧的 5 分鐘才是真正關鍵,這個關鍵 5 分鐘其實就是要我們適時「停止」下來的概念。 停下來,讓自己的思緒沈澱。 停下來,回想剛剛自己學了什麼。哪裡沒有做好,可以如何調整方向。 停下來,計畫接下來的 25 分鐘可以往什麼方向全力衝刺。 因為番茄工作法的原理簡單易懂,下面這張圖清楚揭示了整個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三、實作分享 我自己在這個方法上受益很多,也在實作過程中跌倒、碰撞過,因此才興起這個想法,寫一篇文章分享在實踐過程的一些心得,期望幫助正在閱讀的你管理自己的專注力。 因為專注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時間次之。 1️⃣.工具 這邊列出我曾經使用過的工具。 鬧鐘:iPhone 原生的軟體。 我一開始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就是用手機原生的鬧鐘,簡單好用,無需瞎操心任何設定的問題。 優點:簡單方便 缺點:容易忘記操作…

《大腦喜歡這樣學》大腦使用手冊的10個超好記憶重點

《大腦喜歡這樣學》大腦使用手冊的10個超好記憶重點

一、為何而讀? 學習如何學習 根據自己設定的短期目標,來到分享探索學習如何學習這主題的第2 篇文章。 在上一篇《超速學習》當中,發現了很多好用的觀念和方法,也持續運用在生活上做實驗,覺得十分有趣、有挑戰性。但是學習的腳步也不能停下來(也不能太快)。 看完上一篇超速學習者的個人經歷後,這本書想要換換口味,透過科學的方式來了解學習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到底有什麼關聯?如何透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幫助學習更有效率?有哪些觀念還有方法是我還沒探索到的。帶著這樣的心情來讀一本書,就會覺得欲罷不能。 老實說,在《大腦喜歡這樣學》這本書中我學到的東西更多,也讓我有更多的反思,期待跟你分享書中的精華內容! 二、本書重點 本書的作者 Barbara Oakley 是一位電機工程、資訊工程學碩士、系統工程學博士,她同時是 IEEE (電機電子工程協會生醫工程會的副理事長)。 擁有眾多的頭銜,你一定想像不到她竟然從 26 歲才認真開始學數學! 在此之前數學和科學一直是她頭疼的科目,在求學過程、生活當中面對這兩個學科的挫敗不可勝數。 然而,過去真的不能代表未來,所以她書中多次提到一個概念: 人們容易討厭自己不擅長的事,但若越做越好,就會越樂在其中。 我們對擅長的事物容易產生熱情,但,錯就錯在我們以為對不擅長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書中拆分成五大主題,每個主題我會挑幾個打動我的重點來分享。 學習與大腦的關聯 不再拖延 記得牢 學得更深入 總結方法和技巧 準備好,我們要開始學習囉! 1️⃣.學習與大腦的關聯 大腦兩種學習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就是我們在閱讀、學習、專心在處理一件事情時的狀態;而發散模式則是退一步,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規劃、構思。學習的過程同時需要運用這兩種狀態來幫我們建立、鞏固記憶組塊(下一點介紹)。 記憶組塊:在學習過程,一個有意義資訊的集合。 人的記憶可以概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而人腦的工作記憶可同時記住的東西大概就是 4 ~ 7 項,視要記住的東西而定,。Magic7 是我之前在《清單革命》提到過的概念。作者在此書中比較偏向使用 4 這個數字,對於新學習到的複雜觀念,我認為是很合理的假設。先有這個記憶組塊的觀念,接著就是要認知如何建立它、鞏固它。 休息:停下來或是睡覺。 睡覺的重要性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飛行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安全。而安全有賴於清楚的頭腦產出的專業表現、判斷。沒有睡飽,不論在年度考試、線上飛行表現基本上都不會太好,這是前人和我自己血淋淋的經驗。但是停下來這個觀念就深深打中我了,後面會聊到為什麼。停下來意味著:把時間分享發散模式,讓記憶組塊得以建立的更牢固(如鋪磚塊示意圖:要給水泥時間風乾),停下來才得以做到以下事情:思考、創意、運用。 2️⃣.不再拖延 習慣養成四部曲:提示→行動→獎賞→信念。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所揭示的概念,其實坊間講習慣的書大多脫離不了這個模式,再多就是加上動機這個元素。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累積對於一個概念的相關知識、常識,其實到最後終將走向簡化的過程。而習慣四部曲我認為就是一個很好記,也很好用的簡化產物。(簡單到本來想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閱讀心得都不打算寫了,因為整本書精簡後就是這四個點 ) 秘訣:計畫、分割、工作日誌、先吃掉青蛙、冥想、轉念、安排休息… 這些觀念也都有分別介紹到,坊間關於生產力的書也著墨不少,我就不在此多做說明。後面會分享對我個人影響最深的點為何。 健康的拖延:留時間給發散模式。 這個概念一再的重複,因此也一再的打動、敲醒我。 在開始學習或是做任何事情前,不要急著想要一頭就栽入,先停下來思考、計畫一下,多花個幾分鐘去構思整件事情該如何進行將會省下很多時間。呼應到《超速學習》中建議,可以用執行計畫的 10% 來做事先的研究規劃。 沒有這種思維,就像一個人還不會游泳,來到池子邊就想要跳水一樣愚蠢。 3️⃣.記得牢(第三段會結合1,3,4的技巧實際運用) 視覺記憶/視覺隱喻:人腦對於畫面的記憶遠勝過於其它方式。尤其是誇張的、對比性大的、色彩、好笑有趣的影像會記憶特別深刻這個部分我在之前的心智圖文章中有提到過。 記憶宮殿:將想要記的東西和一個空間連結在一起。…

《超速學習》掌握學習法的5大步驟與9個法則

《超速學習》掌握學習法的5大步驟與9個法則

為何而讀? 學習如何學習 因著前陣子在研究效率和時間管理相關的議題,以及讀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書後,發覺自己對於「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深深的著迷。人生在世的時間就是那麼的有限,想要學習、探索、體驗的事有那麼多,如何用有效率的方式正確的學習來理解這個世界,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此這幾篇的文章分享也會圍繞在學習如何學習相關的主題上。 本書重點 本書作者為 Scott Young. 以自己為實驗對象:一年完成 MIT 四年課程、一年內學會四國語言、一個月內學會素描,並作為書籍封面的吸睛標題。我也相信他本人確實做到了,才有辦法如此有說服力的解析學習的方法。全書重點在於介紹學習的9大法則,最後搭配5個步驟,交織而成一個有系統的學習框架。我將針對每個主題,簡單介紹我所理解的概念。 9大法則 1.後設學習:不要急,先問問題、做好計畫再開始 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 – Isaac Newton 3W:問 Why, What, How? Why:釐清動機。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學這個,這是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What:做什麼?釐清知識的分類:觀念、事實、程序。有者這一層概念之後,就知道要從何下手。 How:怎麼做?向標竿學習、找資源,然後先往目標努力。 研究:10% Rule:估計自己要花多少時間習得這個知識或技能,然後用估計投入學習時間的 10% 來做前置的研究,並且隨著學習過程持續進行研究,用以調整方向。 2.專心致志:承認所處狀態,從小處著手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 聖嚴法師 專注可以分為開始專注(反:拖延)和持續專注(反:分心)。 我個人是比較少有持續專注,也就是分心這方面的問題,反而開始專注(拖延)的症狀比較明顯。 解決拖延症狀,就是要承認它,給自己五分鐘,接著搭配 Pomodoro 方法來延續。 解決分心症狀,則是要思考原因為何,著手解決。常見原因有: 環境:讓自己置身於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 任務:任務是否太大?不夠具體?沒有確實切割?都是可能造成拖延的原因。 自己的心:心裡被某些事情佔據了,當下沒辦法專心去學習。 3.直截了當:直接做想擅長的事 能找到噴泉的人,不會去找水潭 – Leonardo da Vinci 這邊提到一個很棒的例子就是語言學習。如果今天置身在一個語言不熟悉的國度要快速和別人溝通,那麼讓自己置身在大量會話環境中絕對比拿著單字書死命的嗑效果還要來的好。這邊作者提供了幾個方法: 以計畫為基礎:以終為始。呼應到一開始問自己的 Why 以及計劃制定。 沈浸式學習:把一個人丟到國外學習外語。 模擬法:如同裡用模擬機學習飛行,有些技巧並非一定要在實際情況才能習得,透過一些科技可以幫助我們彷彿置身在類似的場景中。 實戰法:演講練習。透過大量的演說練習,讓自己得到即時的反饋。 先暫時省略掉與使用情境不相關的一些知識、技能部分,專注在要使用的知識、技能。 再舉一個例子:當想要建立一個手機的 APP,就去選擇對應的程式語言和工具來開發,而不是了解手機的構造或是演算法等等沒有直接相關的知識。努力錯了方向就會像這隻螃蟹一樣,一不小心就掉進了無底深淵…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一、為何而讀? 解決知識焦慮問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是幾個月前在博客來大量買書時,為了湊單一出版社三本75折的選書,所以不在原先計劃內,單純是被書名和作者吸引。羅振宇在大陸共享知識圈可以說是想當當的人物,主持節目「羅輯思維」橫貫中西知識,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大眾說書,並在每年跨年固定舉辦為期四個鐘頭的跨年演講,滿足現在人的知識焦慮,還有不願意沒時間讀書的知識需求。 我沒看過他的節目,倒是聽過幾集「得到」音頻,然後之前拜讀兩本李笑來的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作朋友》,也是得到平台上的講師,知識含金量相當高。 有能力建構自己知識觀點和思考架構的通才一直是我嚮往的目標,在《窮查理普通常識》中,查理.蒙格就詮釋的十分到位,方法百百種,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進一步理解作者對於這種焦慮所給的方針是什麼? 二、本書重點 看完全書,發現其實很難歸納出一個系統性的重點。作者透過大量的閱讀素材理出一套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脈絡,而自成一套結論,這套結論也不能說 100% 正確,只能等待時間去驗證,但是過癮的是看他整個推論的過程,雖然是一部非小說作品,但是過程就像看小說一樣精彩。 全書用五大主題切割,分別如下: 1.知識焦慮 閱讀的唯一目的,是升級自己的認知 書中以牛頓對於現在社會社會貢獻為開端,藉由他對於科學和世界的連結一個承先啟後的地位,引導出來,在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取得和統整更容易,只要有心,我們可以站在無數的巨人肩膀上做思想上、技術上的創新、突破。 2.經濟學 聰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實的人 這篇章作者花最大的篇幅撰寫,我認為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我看下來最精彩的部分。 「用經濟學家」的腦袋來看這個世界是作者想表達的論點。所以他舉了很多用經濟學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並且歸納出分辨事實和價值判斷的差異。 3.創新 對系統進行優化也是一種創新 這一部分引用了大量來自 Atul Gawande 一位外科醫師的著作裡的故事,過去我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書摘《清單革命》。作者顛覆了以往對於創新的定義,認為只要將一件事情「持續做、系統做、拼命做」,也就是匠人精神,其實過程中就能實踐創新。 4.商業思維 每個員工都應該要有創始人的心態 細菌、病毒的特性:微小、變異、破壞性,以及用「球隊」、「聯盟」而非家庭來看待公司,是這篇表達的重點。 5.這個世界會好嗎? 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絕,「一針頂破天」,這才是未來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方向 《物演通論》王東岳(筆名非魚子)著。作者借用這本書的概念來總結全書的觀點。原書的結論「遞補代償」是一個對於全人類發展悲觀的結論,但作者卻用自己的視角給出來了一個樂觀的結論和建議方針,至少是對於未來的企業,但我認為同樣結論可以套用到個人身上。 以上各段重點我明白只有搔到癢處,但也只能搔到癢處,因為再過度整理,其實就可以寫一本書了,這就變成「說書人說書的說書」。然後對這本書而言,我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算是對作者的尊敬,也算是為有心探索本書的讀者保留了些許樂趣。 如果試著用最簡單的一張圖來說明本書的架構,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站在眾多思想家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經濟模式得到一個解答。 三、個人心得 如果要回答看完書後有沒有解決原先我帶的目的「解決知識焦慮?」我會回答: ❌沒有。 因為這本書的結論,最後僅闡述作者自己個人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對於書本下的標題,我認為並沒有交代一個清楚的解答。而我也發現這世代的書籍比較傾向於這類型的下標方式,因為經典的書名(要被解決的問題)已經被過去無數人討論過、書寫過,因此要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只能用包裝的手法來吸引新一代的讀者,就是下一個比較不相關的標題,但是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又覺得他下的標題也沒有錯,因為再進一步思考,他依然部分解決了我「知識焦慮」的問題,於是我給的第二個回答就是 ⭕有。 透過整本書的思維推導過程,讓我對於知識的追求更加謙卑。我知道即使窮盡一生的時光,都沒辦法解決或是回答人生普遍會碰到一些很根本的問題,這包括: 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有沒有造物主?世界的規律是什麼?人類是否有可能解決某些已知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沒有辦法解釋,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是得依靠某些理論去相信,讓自己得以和過去、現在、未來的現象做連結,哪怕是處理過去的糾結、面對現在的困難、預期未來的不可知。 這也解釋了我當初因緣際會認識基督信仰並且會接受並相信,然後持續透過此信仰的價值觀來生活的原因。 我認為哲學家思考存在的問題、科學家用公式來解釋存在問題,神學(基督教)則是透過創造論來解釋存在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但是和神創論衝突嗎?我從未深究過《物種起源》這本書,只有中學時的簡單理解,但至少現階段的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些偉大的理論,從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嘗試對於這個世界的現象用一個通則的概念去加以解釋。 就像在經濟市場上,人們總是有一個傾向,對於過去市場發生的事情要有一個解釋,因為有了解釋才會心安,才能以這個解釋為本去預測未來市場的變化,這就是人思考的傾向。 所以我會說,知識的追求一切都關乎於解釋。當我有能力用各種同的角度去解釋現在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現象,那麼心裡就越更加的踏實,這份踏實是來自於一種對於環境的掌握感,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感。在追求安全感的過程,一定會伴隨著許多不安,比方說認知到所謂的「不公平、不正義、貧窮、極權、暴力、謊言、貪婪」…等等不可預測的人性,但是當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嘗試改變、貢獻的時候,那麼「意義」這個問題,或許就從中得到答案了? 世間諸多問題的解釋或許就不需要在當下試著去解釋了。 四、行動方針 持續地學習、思考,建構自己的思維體系 五、延伸閱讀 《文明是副產品》- 鄭也夫 《宇宙的鐘擺》- Edward Dolnick 《蘋果橘子經濟學》- Steven…

《清單革命》不照劇本比較帥?

《清單革命》不照劇本比較帥?

為何而讀 避免犯錯 、增加工作效率 、學以致用 《清單革命-不犯錯的秘密武器》這本書可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特的需要下訂的書。 之前閱讀比較是概覽式的吸收,為提升財商、了解價值投資大師想法、時間管理、生產力…… 這種相對大領域主題的學習。而會想看這本書,單純是為了「建立人生清單」計畫。希望透過自身在飛行領域大量使用清單(Checklist)的經驗,轉化於生活應用,減少自己在做一些 routine 作業犯錯的機率。 也期望透過閱讀這本書,來了解一名專業醫師對於清單這件事如何思考。 書籍大綱 作者是一位外科醫師,在醫學領域可說是相當活躍,他不僅僅在美國擔任外科醫師,更致力於提升國內外、乃至全世界醫療水準。透過參與 WHO 醫療計畫,提升第三世界國家的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感染、協助第三世界國家衛生水平,都有相當的經驗和貢獻。 由於他的好奇心,將探索清單使用的觸角,延伸到其它專業領域:他發現舉凡建築、餐飲、航空、創投業… 等行業。都有貫徹清單使用的影子。 最早開始使用清單(本文交替使用「Checklist」)的行業當屬航空業。因為早期一台飛行器製造出來,有很多的操控面、按鈕等需要注意、執行。當一個系統的複雜度超過人類所能輕易掌握的時候,這時候就是清單派上用場的時機了。 使用清單,能避免很多錯誤。即使某些錯誤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一但特定的錯誤發生了,後果往往是難以承受之痛。尤其一些特定類型的錯誤在航空業的容忍度又比其他行業又來的更小一些(想像一起飛安事件影響機上人命的數量),因此大量使用清單就變成了航空業的特性。 作者使用大量故事來說明「使用清單」的重要性、心態和做法。他並不提供一個手把手的創造清單步驟,因為這也違背了創造清單的精神。我根據書中的重點,歸納出一個好的清單應要具備以下 3 個特色:設計面、使用方法、背後的精神。 A. 清單設計 1.精簡 將清單應用於醫療場合也是近期才發生的事。 作者一開始在自己醫院開刀房推行清單使用時,上面大大小小共有 19 個項目要執行,這在執行上的時間可能會耽誤了手術搶救病患的緊急性。因此拿捏好清單上的項目存在的必要性和時效性,是一個不斷要找尋的平衡點。 我個人的認知是將流程(我們常說的 「SOP」) 和 「清單」 分開來想。這樣一來,只需要把精華重點留在清單當中就好。 Magic 7 是一個神奇的數字,根據腦科學研究, 7 是不會對人腦過於負擔的數量,當然我們不是硬要去記住它,但是將項目縮減到 7 +/- 2,對於執行清單上的意願比較不會給人帶來壓力或抗拒。 2.持續修正 根據事件發展狀況,對清單持續修正。 以作者在醫院臨床的清單使用狀況,他們也是在執行之後,根據狀況不斷調整以獲得最有效率的一個清單列表,這個修正的過程仍然是持續進行的。 以航空業舉例,每每發生了一件攸關飛行安全的事件,飛機製造商都會針對該事件去評估現有的飛機、程序設計是否需要改進已臻完善。而分析後的結果,就會再評估是否要修正現行的 SOP、Checklist,這正是「持續修正」原則的體現。 簡而言之,將一本厚度可能達數百頁的飛安報告,精簡在清單裡的幾行步驟,就是這些飛安專家們對於提升飛行安全的作法,而飛行員就是利用清單來做執行、把關的最後那一道防線。 3.授權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延續上一點,持續修正有賴於團隊成員的意見反饋。 團隊的好處是人多,可提供不同的思考面向,因此權力下放和反饋機制就變得非常重要。書中提到幾個在使用清單要考慮的精神面:「責任、技術、無私、紀律」。 一個專業的合作團隊,共同的目標無非是要有效率地執行一項任務,並期望呈現最好的結果。 以醫院來說,或許是提供患者一個安全的開刀環境、精準的手術執行過程、理想的術後療程;以飛行而言,就是提供旅客一趟安全、舒適、準時、經濟的飛行旅程體驗,讓乘客開心出門、平安回家。好的結果有賴於團隊擁有有共同的目標方能達成。 擁有共同目標為前提,團隊的溝通協調就必須持續發生,其中的 SOP、Checklist…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別讓你的注意力成為韭菜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別讓你的注意力成為韭菜

一、為何而讀 財商建立. 身為長程航線飛行員,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休假在家的天數比以往多上許多.這本「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是我偶然從知名部落客市場先生看到的推薦書單,被分類在「金錢觀與財富思維」類別中的必看書籍.原先以為書中會介紹很多關於投資的觀念,想不到全書 50 個重要觀念,其中確確實實在講投資的篇幅算下來並不超過 10 個.之後細細品味二讀、三讀後,又覺此書無一篇幅不是跟「投資」的觀念做了串連. 在疫情這段期間算下來我看了不下十多本書,其中若要選一本最推薦的,這本書絕對當之無愧.它不僅解決了我才商建立的需求,也解決的我這段時間對於「生產力」、「時間管理」等議題提供了清晰、明確、可實作的解答. 二、概念界定 A. 財富 財富自由只是一個里程碑,它是另一段生命的起點,並非終點 正確的選擇+長期趨勢=財富累積 把投資的錢當作「無期徒刑」才能感受複利的威力 B. 學習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是作者李笑來(「得到」講師/中國比特幣首富)的網路論壇名稱.意思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廣泛的學習,讓自己的未來如複利曲線般的成長.當突破了「拐點」,成長就會越來越快速 運用時間三種層次:一份時間用一次、一份時間用多次、購買別人的時間.這觀念影響了我該選擇什麼事情做 價值觀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鍛鍊自己選擇的品質就是「學習」 電腦硬體之餘身體,猶如軟體之於大腦 -> 一生致力於提升自己的作業系統 (軟體) 最寶貴的財富,就是注意力.注意力 > 時間 > 金錢 放不下的安全感=不信任 成功=技能+運氣 做選擇的時候,問自己:「什麼最重要?」 三、個人心得 當一些概念被清楚界定之後.不論是在自我成長/財商、福音分享、飛行生涯各部分,都覺得視野變得清晰了許多.對於原先欲解決之問題「財商建立」.最明確的解決方案就是持續學習提升自己並且保持謙遜、開放的心、持續分享,幫助他人.與所在的世界建立「強連結」,我是個怎麼樣的人,就會活在怎麼樣的世界. 四、觀念總結 這本書實在太特別,因為獲得的啟發太多,所以我十分推薦關注「自我成長」議題的人購買閱讀.若真要歸納出本書最為重要的三個重點,我會說是以下三項: 1. 持續學習(用對方法)+複利(時間效應)= 美好的未來 2. 注意力 > 時間 > 金錢 3. 與人連結:就是人生追求的「幸福感」 注意力就像韭菜一樣,你放任它被收割,它就一去不復返了.但是它每天都還是會長出來.你是要當韭菜還是那個收割韭菜的人?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博客來購買連結 推薦指數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