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能致勝》這個世界需要多一點的低效能閒逛

《跨能致勝》這個世界需要多一點的低效能閒逛

為何而讀 關於學習方法,之前曾寫過一系列的學習研究文章討論研究。 《跨能致勝》這本書的出現,算是為自己 2021 下半年度,拼湊學習方向的一塊拼圖。 本書受眾多名人肯定:Bill Gates 2020 選讀、《異數》作者大力肯定、歐普拉 2019 選書,以及國內《人生路引》作者楊斯棓、作家顏擇雅等人跨能推薦,不論你對於學習這件事是否有興趣,都非常推薦你可以翻翻看這本書,用不一樣的觀點,顛覆你心中「一萬小時」的天才迷思。 《跨能致勝》全書重點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蝟只曉得一件大事。– Archilochus 古希臘詩人 相較於「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作者在書中舉諸多例子說明,橫向的跨能特質,相較縱向專業化技能,具有更多後發優勢。 專業化 vs. 多樣化,看似是天秤兩端,實則不然。 世上大部分的人,至今仍從事單一領域、傾向單一專業的工作。然而資訊普及化的環境,在專業領域,做到跨領域思考、提出關鍵問題、解決行業困境的人才,才是未來所需要的 π 型人。 我以一張圖解釋書中的所有概念,描述 T 型人與 I 型人各自的優缺點、行事作風,來說明 π 型人需具備的能力特質。 《跨能致勝》3 個重要概念 贏在起跑點 書中一開始提到 Tiger Woods 和 Roger Federer 的生涯對照故事。 Tiger 七個月大,就從父親手上,拿到人生第一隻推桿,3 歲展露出對小白球的極佳天份,5 歲出現在高球雜誌,此後一路成為高界最年輕球王,世界第一在位週數史上最高。 Roger 則是從小學習滑雪、拳擊、游泳、滑板、籃球、手球、桌球、網球,一直到十多歲,才對網球產生濃烈興趣,接著就是你我皆知的網壇傳奇故事,20 座大滿貫冠軍、6 座 ATP 年終總決賽冠軍,以及 28 座大師賽冠軍,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網球選手。 書中的論點,以 Roger Federer 的學習探索方式為基調,強調「跨能」帶來的能力不容小覷。 內行門外漢 專業的發展到了極致,容易陷入過度專業的盲點;外行人的視角,往往會看見真正的事實。 NASA 挑戰者號悲劇 、普里斯利拉與吉爾的肌少症故事、任天堂的發明都驗證了這個論點。 專業與多元並非無法並存的相斥概念。 在個人與組織中,兩個特性都要被兼容、並存,才不致於陷入本位思考、僵化模式、使用單一工具的死胡同。 當無法用數據證明潛在問題時,保持開放多元的觀點,在關鍵時刻特別容易起到決定性作用。 看不見的風險必然存在,沒發生是機運,一旦發生,損失往往難以估計。…

[TED Talks #5]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觀後感 – 拖延者的症狀與解藥

[TED Talks #5]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觀後感 – 拖延者的症狀與解藥

TED #5《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Tim Urban Tim Urban 和好友 Andrew Finn 共同創建了一個部落格,叫做 Wait But Why,主要探討主題為人工智能,外太空和拖延症。 Urban 本人是哈佛大學政府學的專業,因專精於科學相關的研究,曾受到 Elon Musk 賞識,為其公司撰寫文案,甚至關於 Neuralink 的相關深度研究文章。 影片大綱 拖延,是每個人必定會面對到人生課題。 有些拖延的任務有死線(Deadline),可以切成小目標,一點一點的完成,或偶一為之地燃燒小宇宙來克服。 那麼對於那些沒有死線的任務,要怎麼治好這個拖延症呢? Life Calendar,是本篇講者 Tim Urban 提出的一個創意解答。 影片重點 故事緣由 在大學時期,由於 Tim Urban 主修的科目,需要寫很多的研究報告,他發現自己總是有拖延的症頭。其中最誇張的一次,在 72 小時內,熬夜兩晚,趕出了 90 頁的報告。不出所料的,那篇報告的品質遭透了。 研究主題 事隔多年後,因為上述的故事,引發他突然想研究一個主題 – 拖延者 Procrastinator,他迫切地想知道以下問題的答案: Why:為何總是計畫,的卻是另一套? What:拖延症的人到底在想什麼?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造成? 在研究中,他驚訝地發現以下事實! 發現一:一隻調皮的小猴子 非拖延者和拖延者的大腦差異:兩類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理性決策者(Rational Decision Maker)。然而,拖延著的大腦,有一隻喜歡立即享樂的小猴子(你也可以稱之為小惡魔)。這隻小猴子,設法讓大腦裡的理性決策者失能,掌握當下發號施令的角色,像是瞎逛 Wiki…

[TED Talks #3]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觀後感 – 黃金思維圈,先問為什麼?

[TED Talks #3]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觀後感 – 黃金思維圈,先問為什麼?

TED #3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Simon Sinek Simon Sinek,一名專欄作家、勵志演講者。 Simon Sinek 以發現黃金思維而聞名,著有多本暢銷著作,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個人官網 FB Youtube 個人著作(中文版@博客來) 我非常喜歡看他的演講,個人魅力強,講話清晰有條理,他的魅力強大到如果有機會,會想要包下他全部的著作拜讀。 其中的黃金思維圈觀念,也在我看完精準學習後,成為我的基礎思維模型之一。 影片大綱 作者引用多則故事,帶領聽眾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一個重要法則 – 黃金思維圈,由內而外是 Why-How-What 三層次。 WHY:你相信什麼?你的動機是什麼? HOW:你會怎麼做,以實現你的信念? WHAT:你做了什麼?WHY 的證據是什麼? 重點整理 問題 試著思考蘋果公司、馬丁路德.金牧師、萊特兄弟的特別之處? 發現 他們不強調他們要做什麼(What),而是告訴眾人他們為何(Why)這麼做。 黃金圈:Why, How, What 思考、行動、溝通的方法 從內而外,而非外而內 辨識企業問 Why 和 問 Outcome 的差別 Why:目的 purpose、出發點 cause、信念 believe? Outcome:利潤 散播法則 2.5%…

《Google 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Google 資訊長教你如何有效 Google

《Google 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Google 資訊長教你如何有效 Google

為何而讀 對於效率工作、生活的追求,永不滿足。 在二手書店看到這本書,完全是被書的標題吸引。即使書籍已出版超過十年,看到書籍作者是 Google 前資訊長 Douglas C. Merrill,成長過程飽受失讀症所苦,就更想知道他是如何克服資訊爆炸的困境。 本書重點 《Google 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是作者 Douglas C. Merrill 從失讀症患者,到成為 Google 資訊長的心路歷程。書裡面沒有艱澀難懂的名詞、技術,是本十分好讀的書籍。 書籍分為三大部分: 認識自己:了解人的大腦限制並介紹基礎觀念 全新整理術:搜尋、過濾法、工具介紹 克服挑戰:活在當下、擁抱未來 書中第二部分為全書比重最高的焦點,介紹內容距今已十年,並非所有工具至今存在,但是概念性的闡述,相信讀者依然能產生共鳴。 《Google 時代一定要會的整理術》重要概念 認識自己 認識大腦、辨別限制種類 分配資源:時間、精力、錢、資訊 設定目標:3W、搭配計畫、給時間 做法:分享、找人合作、變通 全新整理術 搜尋法 作者建議善用搜尋的功能,而非花過多時間在整理資料夾、歸檔動作。善用標籤的功能,弄清楚手邊的資料接下來會如何運用,給予適當的加工,是他在資訊海中存活下來的解決之道。 桌面搜尋:以 Mac 為例,善用 Cmd 鍵⌘ + 空白(我得承認自己真的很少這樣使用) Google 搜尋:以下擷取心智圖中 Google 的分支截圖 過濾法 目標:從需求和興趣出發 判斷:資訊後續用途 記憶:透過建立系統(習慣)重複檢視,記得真正重要的資訊 工具使用 選用考量 紙本與電子的優劣(推薦閱讀熱門文章 子彈思考整理術) 5W 提問 What 用途? When 何時要用? How 使用方式?…

《于丹論語心得》現在人為什麼要讀論語?

《于丹論語心得》現在人為什麼要讀論語?

為何而讀 本書初版於 2007 年,當年對岸有個非常火的節目叫「百家論壇」,出了一位知名說論語的講者 – 于丹,而後將她節目的論述集結成書,而有了這本《于丹論語心得》。 遙想高中時期,啟蒙導師非常熱衷於跟我們分享論語中的人生智慧,因此買了這本書,幾年間反覆看了數次,決定在這一次的閱讀,要創作出一些內容,以供往後的自己,在思想與成長軌跡上有所本。 《于丹論語心得》重點 七道,是作者自己的分類。 七,我認為對大腦而言是一個適切、好記的數字。 如此分類方式的好處,帶領讀者們用系統化的視野,查考這部不朽的經典。它們分別是: 天地人之道 心靈之道 處事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 基於各分類主標題,我在其後加上自己的註解,並引用經文,抒發感想,紀錄自己多年後再次閱讀《論語》的體會。 天地人之道 – 用生命影響生命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地、人是古代中國聖賢共有的世界觀,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是西方教育的世界觀。 天:理解世界 地:專注自己 人:關懷他人 三位一體,不謀而合。 天才、地才、人才亦是生活對話常使用到的詞彙,古聖先賢的智慧,為我們指出清楚的方向,接近這種境界。 儒家的「天」,是靜默、樸素、莊嚴的天;和西方的「神」三不五時會給予人類啟示是有一點差異的。 我看見的孔子,當面對學生們問的人生問題,他以反問自己來尋找答案。在大自然和人群中,找尋一種和諧的力量,而這份和諧,就是來自於信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去兵、去食,最重要的就剩下「信」了,這是孔子對於「政」的答案。 當政者,要讓國家強大、國民幸福,屏除經濟、國防以外,最重要的是人民要有「信」。 對外,體現於人民對當政者的信任;對內,是以生命有信仰。 這絕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每個人終其一生持續學習,用生命回答問題,根據信念行動,再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心靈之道 – 氣定神閒的自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仁、勇」是孔子眼中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學生當中,有一位叫做子路,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率性又勇敢。在我看來,子路的個性,和聖經中的彼得很像。 有一次他問孔子「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這代表了,光有勇不夠,還需要「義」。這個義,在儒家來說,就是制約。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心中若隨時有一把尺,就不容易做錯事。而這把尺就是制約自己行為的規範,具體的實踐行動就是反省。若要追朔這份規範源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遠古的摩西石板、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現代的憲法、法律、命令……盡是規範。 聖經、儒家人物撰寫了永垂不朽的經書、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自省美德、卡內基的與人相處之道,都提供了人們一個清晰、可遵循的方向,這些智慧大師們,和孔子如出一徹地提出了一個方法 – 自省。 在學習的過程,動態地建立自己的自省清單,每天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子彈思考整理術》身為飛行員,我建議你關閉自動駕駛
|

《子彈思考整理術》身為飛行員,我建議你關閉自動駕駛

故事緣由 前言 不知道讀者們是否曾感覺,生活節奏飛快,一年又一年就這麼過了。搔搔腦袋瓜,勉強想得起前天午餐吃什麼?卻想不起來過去一年經歷了什麼。 不要緊,這篇文章或許能幫到你! 關於飛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自動駕駛成為現代飛機必備功能,它很大程度減少了飛行員工作壓力,讓頭腦得以在緊要關頭,處理更重要的事;談到人生,大部分人的生活也像極了自動駕駛,睡醒眼睛一張開,隨著上下班時間、電郵通知、健身房時段、股市波動、手機訊息……,人生大部分時間,都由這些不確定孰輕孰重的瑣事,主導了前進方向。 回首 2020 年,絕對是改變人類的一年;對我而言,也算是翻天覆地的一年,但整體來說,是往好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透過閱讀《子彈思考整理術》建立了一套「人生管理系統」,即使在小 baby 階段,仍對於它未來發展十分興奮、期待。 這套系統的建立,讓我在 2020 年有十足收穫,特別想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因為我相信,任何人想要有意識地過生活,都逃避不了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人生管理系統。 心態轉變 自我覺察進入航空業前的生活,自主管理的時間相對較少。工作型態加上自己的惰性,一直以來沒有意識為短、中、長期目標做主動積極的思考、規劃。此外,往年都有使用 Evernote 記錄日記的習慣,卻發現自己很少去做反省回顧。 自我管理以上種種,在 2020 持續閱讀、學習過程中,漸漸萌生了一個重塑人生管理系統的想法,透過實際行動,誕生了這套「 iPad 子彈筆記術」。 巨人的肩膀 開始分享子彈筆記之前,要感謝激發我創意的前輩們。人們可以看得更遠,往往是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汲取前人的智慧,讓自己變得更好。 巨人們 James Clear:《原子習慣》作者 Waki: Blogger,閱讀前哨站站長,我的子彈筆記原生概念主要承襲於他的文章。 Ali Abdaal: Youtuber 。印度人,一位醫生,頻道主要教導如何學習、念書方法、生活管理、專案生產工具等。 Thomas Frank: Youtuber 。頻道分享內容和 Ali 蠻相似,另外創立了一個很棒的學習網站 https://collegeinfogeek.com。我的子彈筆記第二次修訂是參考他分享的模板。 書籍(依閱讀時序) 《GTD》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清單革命》 《超速學習》 《選3哲學》 《子彈思考整理術》 實作分享 我的子彈筆記實作,是有階段性的。 在 2020 年看完《GTD》、《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之後,起初用 Google 試算表 來規劃、紀錄生活,直到在網路上,看到不少子彈筆記實作分享文,發現這才是真正適合我的方法,從此投入了它的懷抱。 我歸納這個管理系統的建構,約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的狀態變化。讀者若覺得中間過程冗長想跳過,建議直接看「Phase 3:子彈筆記養成之旅」就好 。 Phase 1:分門別類 培養了計畫思考的習慣後,會有種想要集中管理所有資訊的症頭。 長久以來,使用的資訊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三種: Evernote:搜集網路資訊、日記、清單 Apple…

《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

《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

為何而讀 這本書是在幾年前 Taaze 線上二手書店買的,當時確切的購買動機是什麼已經不太清楚。 我在想,應該是一直以來,內心對於教育事業一直有一個小小的負擔,打從出國學飛前,就曾經認真考慮報名 TFT 的老師,當時連報名表都寫好了 。即使後來的決定是出國學飛,然而這又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了。 前些日子的早晨,在家中向書櫃瞥頭一望,看看在上一回合清理書櫃上不想看的書之後,還剩下哪些書是我真正想再拿起來看的,一眼看到這本書,頁數也不多,就隨手拿起來翻閱。剛好最近也意識到選好書念的重要性(時間成本),就上網搜尋了一下本書的作者、書評,結果很滿意,就在當晚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了。 本書重點 Peter Senge Daniel Goleman 這本書很特別,由兩位作者共筆。一位是寫《第五項修煉》的作者 Peter Senge,另一位是寫 《EQ》、《專注的力量》的作者 Daniel Goleman,都是該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難得能看到一本書是兩位大師一起合作,談的又是教育,很難不吸引人的目光。 即使上述幾本書我都還沒看過,但是都耳聞是經典好書。 本書共五個篇章,兩位作者分別就各自擅長的領域來探討教育,最後一章是整合兩人的想法歸納給出一條未來教育的建議路線,對於未來可能成為家長的我,無疑是指引了一條康莊大道。 一、重啟生命教育 培養五種能力: 自我覺察 自我管理 同理心 社交技能 人生抉擇 二、專注自己(情緒) 管理注意力:專注呼吸、棉花糖實驗(延遲享樂)、芝麻街餅乾認知控制餅乾實驗 三、理解他人(社交) 培養關懷、同情心:好撒馬利亞人實驗 同理心 認知同理:觀點、心智模式 情緒同理:覺察產生情緒、感受 同理關懷:關懷劃為行動 四、了解世界(系統) 系統智能:與生俱來,透過學習來深化之 系統覺察:天體導航員 – 毛.皮立格 (Mau Piailug) 動態複雜性:掌握因果、行為之間的關係 社交複雜性:六歲小男孩系統思考不再吵架的影片 系統思考者的習慣 分析因果關係,看出時間延遲的影響 能夠發現非預期的後果 改變觀點來增進了解 便是因果關係的交互影響 看出系統結構對行為的影響 找到系統架構的施力點 提出假設並加以測試 檢查結果、必要時修正:逐步逼近法 大局著眼 五、社交、情緒學習和系統教育的合作 目標:做對的抉擇。 也就是 Daniel Goleman 在第一章所揭示的生命教育所要培養五個能力的最後一項。 這個概念的關聯是這樣的:透過自我覺察和自我管理,提升了認知效率,能夠控制好情緒,進而進行系統思考;或是因著培養了同理心和社交技能,能夠理解別人、為別人著想。以上的結果,就能夠帶出明智的抉擇和行動。 這個教育的概念要實現,教育現場和家庭所要扮演的角色同等重要!…

《原子習慣》簡單4步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原子習慣》簡單4步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一、為何而讀 強化習慣、感受複利 本書是 2019 年的暢銷書,網路上看過不少人推薦,也曾在書店簡單翻閱,然而一直未放進自己的購物清單中。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閱讀過《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自認很了解習慣如何養成,並且也用書中方法身體力行。 一次偶然的機會,和朋友交換閱讀書籍拿到這本書。由於借閱時間壓力,不想拖太久歸還便隨身攜帶著看,想不到一看之後欲罷不能,《原子習慣》一書再次顛覆我對於習慣的認知。 二、本書重點 作者 James Clear 點出習慣養成的四大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概念分類很相似,《為什麼》一書用的是另外四個重點:提示、行動、獎賞、信念。 有了這四個概念後,接著就是分別列出建立好習慣,以及杜絕壞習慣的強化方針。 全書 20 多個主題圍繞在這個矩陣中的概念做延伸討論,每一篇都非常精彩! 這本書有一個貼心的特色,作者在書籍開端列出了索引,引導給那些在習慣養成上,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有特定問題的讀者,可以直接參閱某一頁的主題,就《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定義來說,可說是非常用心的作者。 在下一段,我將列出 3 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概念。有興趣更近一步了解的讀者,我十分推薦這本書。 我認為打造「原子習慣」就是一種生活中複利的概念,越早養成好習慣,將會一輩子受用無窮! 三、重要概念 以下三點,是我自己從書中挑選出來最打動我的點,列出來和讀者們分享交流。 身份認同 書中有一張圖揭示了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第一個核心的層次是身份認同。這個概念對我來說蠻震撼的,之前我的想法會認為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黃金思維圈的核心「Why」為何想要養成這個習慣? 但是在這邊作者用一個新的視角來論述,雖然說「我想成為XX的人」的問題背後也是會有一個原因,但是當使用身份認同的角度來切入,在習慣建立的其他面向的理論和實作可以更順暢的進行。 在認分認同這一點,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被單一個身份給綁住了。 讓身份保持渺小 – Paul Gragam 不要讓一個身份定義了自己,而要塑造自己在不同的角色間去成長。 打個比方,一名軍人定義自己:「我是為了國家光榮而戰的軍人」;父母定義自己:「我是個盡責養家的父親、母親,只要看到還自平安健康長大,我就死而無憾了」,那麼當他從戰場、職場退休後,要是依然抱持著如此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感就容易快速崩塌,所以這樣單一的身份定義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讓身份: 富有彈性 適應變動的環境 是我們在定義自我的時候可以去參考的方向。 所以我在讀完身份認同之後,就為自己定義了「我想成為XX的人」。很多美好的想像,直到寫下來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會這麼想,推薦讀者可以試著花一段時間靜下心來定義理想的自己。 建立習慣的壞處 缺乏自我覺察是毒藥,反省和複查是解藥。 習慣建立之後的好處就是可以不經思考就做出來,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但壞處就是:因為習慣了,所以容易失去覺察的能力。事情的進展一但因為習慣,就容易視為理所當然,人就容易退化、缺乏創意。 這個情況,我在閱讀完《清單革命》之後,為生活各方面制定了一些清單,接著聽到 BOS 修禾老師在創意小課程提到扼殺創意的其中兩個元素: 太過遵守 SOP (清單就是一種) 太仰賴習慣 這讓我反思,過於依賴清單的生活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其實在實作的過程自己心裡漸漸有了答案,而做這在這邊也呼應了我內心的想法,那就是「建立一套反省系統」。 他提出了自己的反省複查系統有兩個,分別是:年度複查、誠實報告。 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過去幾個月透過和作者相同的方式,使用子彈思考整理術來做同樣的反省系統,對於生活各方面發生的事情,變得更有意識的自我覺察。這邊先簡單揭示幾個小方法: 自問:做得好?做不好?學到什麼/如何改進?(這方法恰巧和本書作者完全一致) 觀察:觀察在每件事情上產生的情緒,追蹤紀錄,讓自己盡量維持在低情緒波動狀態 修正:學到或可改進的地方,檢視自己現有系統,著手修正。可能是清單、也可能是日常工作流程 這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到位,就和習慣建立一樣。 但是持續反省、持續覺察,帶來的就是持續進步,而且這個效果絕對是複利的!我的老天鵝阿,開始研究投資之後,對於複利的概念真的完全無法抵抗。 所以不要怕習慣建立之後的副產物,建立反省系統就是持續進步的關鍵。 獎賞的矛盾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一本經典書籍,故事簡單、概念易懂。 這個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空間下,將棉花糖放在孩子眼前,並告訴他,如果你晚一點吃,將會得到更多,用此方式來測試孩子們的反應。專家將會等待和等不及直接吃的孩子分為兩組,而後追蹤這些孩子們長大後的成就。…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ㄧ、故事緣由 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曾聽過,但是過去懵懂無知的我從來沒有認真研究或是親身執行過。 直到近期進行做效率 Produtivity 的研究,才重新正視並且執行它,實際運用了半年後,心中默默遺憾沒有早一點開始實踐這個簡單好用的工作方法,稍後會說明為什麼。 在進入主題介紹前,先說一個故事。 我出國學飛之前,工作背景是程式設計師。期間曾在一間外商公司工作約兩年的時間。外商的工作環境、氣氛,相較我再之前(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的公司(非常日式文化)差別很大。 在外商公司,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一個 Cube,可以享有自己的工作空間,老闆也鼓勵有問題時彼此交流,加上員工年齡也相仿,相處起來都十分融洽。這段工作期間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同事,這邊先稱為 K大,K大很風趣,每每在工作一小段落後,就從他的 Cube 滑出來(滾輪式滑椅)走一走或是泡杯咖啡,講講冷笑話,亦或是開始思考問題,有需要的話他也會禮貌的詢問是否可以打擾一下問問題,是屬於有禮貌又不會造成干擾的行為。 一直到這陣子我才領悟到他真是個聰明人,遵循 Pomodoro 的模式工作,適時的讓自己進到大腦的發散模式(在大腦喜歡這樣學文中有提及),是身為一個工程師要發揮創意的一個必要階段,而愚昧如我,只知道死盯螢幕把程式碼一行行想辦法拼湊出來,殊不知讓大腦切換操作模式,才是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也是讓自己走得更遠的聰明方法。 二、概念介紹 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是在 1980 年代之間由 Francesco Cirillo 所創立。它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的概念。Pomodoro 是義大利文的番茄,為什麼用這個字,單純是因為發明人一開始是使用番茄外形的計時器而以此命名之,簡單又好記! 我認為此方法結合了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的理論基礎。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大多數有專注時間的限制,一般人很難維持長時間的專注。而可以維持專注的時間長度因人而異,但基本上不會差到太多。這現象也形塑了我們世界運作的模式,為何我們大部分人是朝九晚五上學工作?為何一堂課就是 40-50 分鐘。而不是一口氣上好上滿兩三個小時,其實背後都是有原因可循的。 因著人體有這樣的運作限制,因而誕生了番茄工作法。以交替的工作、休息輪替+分割時間區塊的工作方式,協助人們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大學》 出自大學的這句話,這裡的「止」,乃是說止於至善。但我自己卻常不由自主的把這個「止」和「停下來」作為聯想。在 25 分鐘裡面認真工作,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可以辦得到,然而,Pomodoro 技巧的 5 分鐘才是真正關鍵,這個關鍵 5 分鐘其實就是要我們適時「停止」下來的概念。 停下來,讓自己的思緒沈澱。 停下來,回想剛剛自己學了什麼。哪裡沒有做好,可以如何調整方向。 停下來,計畫接下來的 25 分鐘可以往什麼方向全力衝刺。 因為番茄工作法的原理簡單易懂,下面這張圖清楚揭示了整個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三、實作分享 我自己在這個方法上受益很多,也在實作過程中跌倒、碰撞過,因此才興起這個想法,寫一篇文章分享在實踐過程的一些心得,期望幫助正在閱讀的你管理自己的專注力。 因為專注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時間次之。 1️⃣.工具 這邊列出我曾經使用過的工具。 鬧鐘:iPhone 原生的軟體。 我一開始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就是用手機原生的鬧鐘,簡單好用,無需瞎操心任何設定的問題。 優點:簡單方便 缺點:容易忘記操作…

《清單革命》不照劇本比較帥?

《清單革命》不照劇本比較帥?

為何而讀 避免犯錯 、增加工作效率 、學以致用 《清單革命-不犯錯的秘密武器》這本書可說是為了滿足自己特的需要下訂的書。 之前閱讀比較是概覽式的吸收,為提升財商、了解價值投資大師想法、時間管理、生產力…… 這種相對大領域主題的學習。而會想看這本書,單純是為了「建立人生清單」計畫。希望透過自身在飛行領域大量使用清單(Checklist)的經驗,轉化於生活應用,減少自己在做一些 routine 作業犯錯的機率。 也期望透過閱讀這本書,來了解一名專業醫師對於清單這件事如何思考。 書籍大綱 作者是一位外科醫師,在醫學領域可說是相當活躍,他不僅僅在美國擔任外科醫師,更致力於提升國內外、乃至全世界醫療水準。透過參與 WHO 醫療計畫,提升第三世界國家的手術成功率、降低術後感染、協助第三世界國家衛生水平,都有相當的經驗和貢獻。 由於他的好奇心,將探索清單使用的觸角,延伸到其它專業領域:他發現舉凡建築、餐飲、航空、創投業… 等行業。都有貫徹清單使用的影子。 最早開始使用清單(本文交替使用「Checklist」)的行業當屬航空業。因為早期一台飛行器製造出來,有很多的操控面、按鈕等需要注意、執行。當一個系統的複雜度超過人類所能輕易掌握的時候,這時候就是清單派上用場的時機了。 使用清單,能避免很多錯誤。即使某些錯誤發生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一但特定的錯誤發生了,後果往往是難以承受之痛。尤其一些特定類型的錯誤在航空業的容忍度又比其他行業又來的更小一些(想像一起飛安事件影響機上人命的數量),因此大量使用清單就變成了航空業的特性。 作者使用大量故事來說明「使用清單」的重要性、心態和做法。他並不提供一個手把手的創造清單步驟,因為這也違背了創造清單的精神。我根據書中的重點,歸納出一個好的清單應要具備以下 3 個特色:設計面、使用方法、背後的精神。 A. 清單設計 1.精簡 將清單應用於醫療場合也是近期才發生的事。 作者一開始在自己醫院開刀房推行清單使用時,上面大大小小共有 19 個項目要執行,這在執行上的時間可能會耽誤了手術搶救病患的緊急性。因此拿捏好清單上的項目存在的必要性和時效性,是一個不斷要找尋的平衡點。 我個人的認知是將流程(我們常說的 「SOP」) 和 「清單」 分開來想。這樣一來,只需要把精華重點留在清單當中就好。 Magic 7 是一個神奇的數字,根據腦科學研究, 7 是不會對人腦過於負擔的數量,當然我們不是硬要去記住它,但是將項目縮減到 7 +/- 2,對於執行清單上的意願比較不會給人帶來壓力或抗拒。 2.持續修正 根據事件發展狀況,對清單持續修正。 以作者在醫院臨床的清單使用狀況,他們也是在執行之後,根據狀況不斷調整以獲得最有效率的一個清單列表,這個修正的過程仍然是持續進行的。 以航空業舉例,每每發生了一件攸關飛行安全的事件,飛機製造商都會針對該事件去評估現有的飛機、程序設計是否需要改進已臻完善。而分析後的結果,就會再評估是否要修正現行的 SOP、Checklist,這正是「持續修正」原則的體現。 簡而言之,將一本厚度可能達數百頁的飛安報告,精簡在清單裡的幾行步驟,就是這些飛安專家們對於提升飛行安全的作法,而飛行員就是利用清單來做執行、把關的最後那一道防線。 3.授權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延續上一點,持續修正有賴於團隊成員的意見反饋。 團隊的好處是人多,可提供不同的思考面向,因此權力下放和反饋機制就變得非常重要。書中提到幾個在使用清單要考慮的精神面:「責任、技術、無私、紀律」。 一個專業的合作團隊,共同的目標無非是要有效率地執行一項任務,並期望呈現最好的結果。 以醫院來說,或許是提供患者一個安全的開刀環境、精準的手術執行過程、理想的術後療程;以飛行而言,就是提供旅客一趟安全、舒適、準時、經濟的飛行旅程體驗,讓乘客開心出門、平安回家。好的結果有賴於團隊擁有有共同的目標方能達成。 擁有共同目標為前提,團隊的溝通協調就必須持續發生,其中的 SOP、Check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