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男進化論》身心靈家事社的全面平衡

《超男進化論》身心靈家事社的全面平衡

近期在多個 Podcast 節目中,不約而同聽到劉軒與詹斯敦兩位有魅力的大叔分享內心故事,這不禁令我好奇:在他這個年紀的成熟男性都在思考些什麼?他們有什麼樣的人生挫折,或有什麼南極正在困擾他們?現階段的我能用什麼樣的思考或行動,以謀求最大的幸福? 分享脆弱產生連結 兩個從世俗眼光看似成功的男人,一位用「從雲端墜落」分享自己從成功創業到經歷孩子聽損、與妻子離異的故事;另一位則用「人生駛進亂流」來分享自己從小在國外長大找不到自我歸屬、以及回台後歷經《楚門的世界》既視感、以及自我定位的迷茫。 分享自己的生命脆弱,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這兩位男士願意敞開心房,毫無保留的揭露自我,讀者們便能夠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中得到共鳴並建立起情感連結。 健康第一家庭第二 近期讀到的兩本好書《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不成功,因為你太快》都不約而同的點出了生命中的優先排序「健康第一、家庭次之」。這提醒了我:在顧好家庭之前,我更應該投注心力時間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 這本書不僅提到了人們習以為常卻時常忽略照顧的運動、飲食方面,更提示成為超男的路上,應該把外在形象顧好,在不同的場合穿著適當的戰袍。 優先次序的思考 劉軒的工作狂背影,讓我想到忙起來六親不認的自己。 這幾年投注時間在自我成長領域,我高度關注自己的「專注力」與「時間」,以致於比起以往我格外需要自己獨處的時間與空間。然而,有了老婆和孩子的生活,以上兩樣稀缺的資源變得不再那麼容易掌握,更多時候,家人需要的是我立即的回應。我發現自己時常不經意表現出,如劉軒書中的那種不耐煩語氣,如此不僅讓老婆失望,事後回想也對自己失望。 如何有意識到此時此刻生命的優先次序,刻意經營與父母、伴侶、孩子的幸福感,這是我在兩位超男身上學到的一堂課。 後記 什麼樣的一本書,可以讓 8 位大師專文寫序,27位各領域成功人士掛名推薦呢? 如果你也同樣好奇,那就來翻閱這本書吧,一起成為主導生命權的「超男」! 如果你喜歡這本《超男進化論》,推薦透過此連結購買。 書籍價錢不變,同時與我一同改變偏鄉地區學童的教育環境,詳情請見本站公益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 C.L.S. 或是訂閱電子報收到最新文章。 Comment: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按個喜歡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剛剛好的優雅》有一種光彩叫林志玲,和煦溫暖了你我的生命

《剛剛好的優雅》有一種光彩叫林志玲,和煦溫暖了你我的生命

「才不會忘記你呢!」十多年前的廣告裡的那位鄰家女孩,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 在過去,林志玲對我來說,就是集所有美麗與智慧於一身的女神;在讀完這本書後,這位女神彷彿躍然紙上,散發著過往優雅歲月的美麗光芒。 《剛剛好的優雅》是這位久違螢光幕的女孩,蛻變為媽媽角色的生命告白。 若你對她的認識僅止於「娃娃音、愛的抱抱、林志玲禮貌蹲」,這本書絕對是一個讓你重新認識她的好機會。「剛剛好的優雅」並不只是外表的美麗,而是一個人的智慧與勇氣自然散發出來剛剛好的溫暖與格局。 老實說,這本書每一個小主題都十分打動我。在撰寫閱讀心得的時候,我針對每一主題都做了不短的生命回應,前後整理了近 15,000 字的心情日記 😄。 這篇文章,我想精選其中五個主題,與你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共鳴。 分享我的5個感動 1.願意溝通的姿態 願意溝通的心,是以善待人的第一步,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 我很喜歡志玲姐姐分享她和姐夫(人們為她丈夫取的綽號😍)吵架時的約定: 握住對方的手感受彼此不願意傷害對方的心, 用寫紙條的方式溝通(修飾情緒、沈澱思考、有脈絡表達)。 這個分享,讓我想到幾天前我和老婆剛牽新車後的一趟新竹行。 因著路線不熟,加上剛拿到新車,彼此對車子導航系統都不甚熟悉。那天由我擔任駕駛,請老婆幫我設定導航系統,但系統卻一直有問題。當時我的想法是:「我不想停下來,因為想避開下班塞車潮,早點到新竹,希望她能協助我解決導航與路線指引」;而太太則覺得:「當她在設定導航系統時,我可能很快就要問她路線要怎麼走,帶給她很大的壓力,為何不把車子停下來解決?」 當時兩個人有各自的想法,但一時半刻其實並無法完整表達(以上是我在情緒緩和後的思考整理),簡短又急促的話語不自覺就帶有了情緒。當時看著她的不開心,我心裡也很難受。 總算把導航問題解決後,我靜待一段時間,讓彼此情緒緩和下來後,我握住她的手,先跟她道歉並讓她知道我的想法,也去同理她的感受與需要。此時此刻,我真實感受到不願傷害彼此的那顆心。 這是很寶貴的一次經驗,把志玲姐姐的這愛的招式實際應用在生活中。我相信在很久之後,我們都會記得此刻的感覺~ 2.謙遜,埋在地底的大山 謙虛的人,把世界看得比自己大; 驕傲的人,眼中卻往往只有自己。 在 2021-2022 進行了《聖經》速覽計畫後,我從中領悟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人類的過去,都是以驕傲而敗壞滅亡的循環歷史。 志玲姐姐在書中也提到,驕傲的人常見的特質:「眼中只有自己、容易不耐煩、聽不進別人意見、盛氣凌人、引人反感……」。 過去的我,從不自覺是個驕傲的人,但卻在這段敘述中被提醒到自己最常落入的陷阱就是「不耐煩」。我總覺得自己正在忙的事情重要無比,其他人事物的優先順序都沒有我現在進行的事情來的高。因此當有人在我專注時打擾我,我一不注意,就會回應對方一個不耐煩的口氣或臉色,這完全就是一種驕傲的心態。 這種驕傲,或許並不是我在什麼事情獲得成就的那種驕傲,而是日常生活中自我中心的驕傲。但我認為,若能在這種小處上被提醒、自覺而改正,未來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就時,我會更謹記謙卑的重要性。 謙卑的人願意垂下頭,因為還有太多可以成長的空間。 3.分享的快樂 分享就是,試著把心慢慢地打開, 勇敢點,讓別人進來,也讓自己走進別人的心。 書中引用一則《巨人的花園》寓言故事,讓我想到了《內在原力》一書的金句「要蓋一座人生的花園,讓百花齊放,勝過一座城堡孤芳自賞」。 2020 創建的網站,原先只是為了要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但當我漸漸發現分享帶來的美好共鳴,我變得更加享受其中的帶給我的快樂。 這些書中學到的知識,其實我可以單純的佔有它,並在得到它後單純地付出行動以優化自己的人生。但正如志玲姊姊的比喻:「花園」代表著我們的心靈。如果我們心中只剩下「佔有」,身邊的人就會遠離我們,封閉的心靈將變得冰冷又荒蕪。只有「分享」,才能讓心變得開放、溫暖而快樂。 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滑動手機的消費世代,我們實在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消費這個世界帶給我們一些不必要的物質與資訊。 透過分享,不論是物質或心靈上的分享,都能夠串起身邊的人、幫助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這是我期許自己能為世界帶來的價值。 另外,我也喜歡志玲姊姊分享她每天睡前和姐夫一起向上帝禱告的小小儀式感。 透過禱告,分享今天的感謝、對生活的感受、對彼此的感激,把心思敞開,更多的愛才會進來。 4.不抱怨的格局 不要把每個今天都活得像昨天,否則,你就真的對不起那些被消失的日子了。 我很喜歡太太與我挑選的一款名為「知足」的布拉瑟瓷器,那是一個提醒我們常常感恩、懂得知足的幸福記號。 相信你我身邊時常看到許多愛抱怨的人,他們的生活總讓人感覺過得格外艱辛。 你會發現他們有一種共同特質:「時常抱怨當下,樂於緬懷過去;而事過境遷後,他們熱衷抱怨過去,難以活在當下」。彷彿永遠希望自己活在另一個時空的旅人一樣。 懂的知足,感知幸福,就不會充滿抱怨,不斷強求那看不見的「滿溢的幸福」。 愛抱怨的人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絕對不會覺得自己是在抱怨,只是嘴皮癢發發牢騷而已。 他們的生活永遠欠缺了些什麼,而無法感到滿足。殊不知七分滿的幸福,其實正是幸福;滿溢的幸福,只存在電影小說情節而已。 若一個人什麼都想要,就只會讓自己無止盡的患得患失,落得身邊的朋友,自己的美麗、可愛與修養,都隨之消失不見,最後變得一無所有、一無所成。 懂的擁有七分滿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5.伸出你的手 當你有能力時,請及時伸出你的手,或許就能擋住往下墜落的心。 這段伸出手的主題,讓我想到的就是在學飛之際,對我伸出手的無數貴人。 過去殘缺破碎的生命階段,因為有了這些貴人們及時地伸出援手,從此改變了我的生命。也因著這些貴人不求回報地在物質與精神層面給予支持,我才得以在追夢路上勇敢前進!…

《非暴力溝通》解決問題前,先用心看見對方的感受與需要

《非暴力溝通》解決問題前,先用心看見對方的感受與需要

你知道微軟現任總裁納德拉上任後送給每位主管哪一本書嗎?你聽過有一種溝通方法能化干戈為玉帛,重新與人連結嗎?你期待能與生命中那一位重要的人相知相惜嗎?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就是你的解答! 運用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任何衝突都能用這套方法一一破解。 為何我想讀這本書 年初的一趟飛行任務,一位我很敬愛的機長與我分享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工作坊,以及「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溝通方法,令我印象深刻並產生濃厚興趣,於是我找到了這個概念的原創書籍,由馬歇爾博士撰寫的《非暴力溝通》,希望能親自體會這種溝通方法的妙用並運用在生活中。 我認為原生家庭的溝通往往是人們所要面對最困難、情感因素也最複雜的一種。 正巧最近面臨需要「好好說話」的溝通場景。此時此刻學到一個全新的溝通方法,讓我重新省思過去的對話,在生活中開始練習,並期待往後與親友展開新的對話模式。 非暴力溝通四步驟 1.觀察 觀察而不評論,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J. Krishnamurti 現代文化,人們被鼓勵對每件事情要有自己獨到的觀點。 這種思維體現在溝通上,我們也傾向用同樣的模式來與人溝通,對每件事都帶有先入為主的觀點來描述,但這樣的觀點往往會夾雜情緒,而扭曲了原先表達的意圖。 舉例來說,「他這週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點」和「他工作過度」,前者是觀察,後者則是評論。 若能客觀表達所觀察到的事實,用心地「區別觀察和評論」,那麼人與人的溝通會容易許多。關鍵在於描述一個動態性的事實,而非靜態的評論語句。 2.感受 區別感受和想法。 想法和評論很像,都是帶有個人觀點的。 當我們表達自己,要試著將感受與想法拆開。方法是單純地用一個表達感受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碰到一件事情所擁有的感受。 書中的「感受清單」讓我聯想到臉書打卡時可供選擇的感受與表情功能。簡單來說可以把感受依照需要被滿足或是未被滿足區分成兩種類型。 描述感受的句子裡,較少將「你我他」當作受詞使用,一些常用的字「我感覺、似乎、好像」要謹慎使用,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混淆在一起,舉例來說: 「我感覺同事看不起我」和「我感到沮喪」,前者是想法,後者是感受。 3.需要 我們如果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別人也不會。 書中說到一個故事,作者的母親有次參加了自己的工作坊,進行到一半她臉色蒼白地離開了教室,一問之下才知道,母親直到那一刻才意識到,自己 36 年來,從未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讓丈夫知道。 撰文期間,正值母親節,我媽正好傳了一段影片給我,是吳念真拍攝的《台灣女人》,曾在江蕙演唱會上搭配《女人的故事》一曲播放,感動千萬人。影片描述的是一個典型華人母親的形象,我媽說我成為做父母前,一定沒辦法體會這個影片裡的感受。 我認為我媽說得完全沒錯,我真的不能,永遠也不可能。 東方文化下的母親形象,會讓人聯想到阿信、陳樹菊之類的人物,把別人的需要看的比自己重要千百倍,一生勞碌犧牲只為了奉獻給一個家。相對之下,做丈夫、做孩子的似乎從來沒有用心感受到這位偉大女人的需要。 我的觀察是,傳統的溝通模式,我們不被鼓勵表達自己需要。因此當試著表達需要時,可能會帶有一些罪惡感、羞愧感。我們似乎偏好讓對方來猜測自己的心意,測試對方是否夠了解自己、在乎自己,然而長久下來其實是不健康的。沒有人有義務花時間去猜測一個人的需要,即使親近如家人,也是沒必要的負擔。 書中建議的做法,是先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唯有自己的需要先被滿足了,才有餘力去回應別人的需要。 4.請求 模糊的語言使人感到茫然; 在提出請求時要以清楚、正向、具體的行動語言,表明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最後一步驟,我認為作者想表達以下三個重點: 一、完整描述感受與需要 說話邏輯跳得太快,單純只表明請求,對方可能會當成要求,而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二、使用正向的語言表達請求 如果請求用的是負面的語言,像是「我不希望你這樣子對我說話」,對方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取而代之是使用清楚、正向的明確指引,告訴對方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三、請求和要求的差異 請求是看見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要求則是在請求被拒絕之後,開始批評、論斷對方、意圖讓對方產生罪惡感。 除了非暴力溝通四步驟,我還學到什麼? 溝通誤踩的三大雷區 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很淒慘,不妨養成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的習慣。 Dan Greenburg《How to Make Yourself Miserable》 除了非暴力溝通四步驟,書中還提到三種「悖離生命的溝通方式」,分別是「比較、卸責、要求」。 其中「比較」我認為是生命中最危險,也是最常陷入的一種情境。 當我們批評政府的防疫隔離政策「雙標」,其實就不自覺地陷入了比較的心態中。另外,人們習慣三不五時在臉書上滑啊滑的,也很容易陷入比較心態。Sandy…

《自由書寫術》讓獸自由,釋放你心中的2隻怪獸

《自由書寫術》讓獸自由,釋放你心中的2隻怪獸

你知道每個人內心其實住著兩頭猛獸嗎?你知道其實有辦法帶他們出來散散步嗎?你想知道我在創作上,為何差點讓自己精神分裂嗎? 這篇文章,我將與你分享 3 個你未曾想過的自由書寫有趣之處! 近期寫作的困境 今年 1 月份,上完閱讀前哨站站長 – 瓦基的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我有種喜悲交集的感受。 喜的是,發覺自己在寫作技能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悲的是,實作過程中,發覺好像有些地方卡住了。而卡住的部分,並非三言兩語,透過課程社群討論得以輕易解決的。 於是乎,我轉向這本瓦基在「自由回想輸出法」的推薦書目《自由書寫術》,針對痛點對症下藥。 我學到的3件事 總結來說,這本書解決了我在寫作過程面臨的困境,我想與你分享 3 個對我幫助最大的概念。 讓獸自由 自由書寫可以強迫這位編輯暫時偃旗息鼓,讓我們得以接觸到原始、誠實且獨特的想法。 標題「讓獸自由」是這本書的推薦文標題,我認為十分貼切的貫穿了本書精神。它讓我聯想到自己愛上寫作的過程,正好符合釋放內心巨獸的歷程。 30 多歲的我,很難用三言兩語道盡過去的日子,究竟經歷了些什麼。過去的家庭問題、經濟困境、升學挫折、職場文化、追夢多次跌跤……,有太多的生命故事可以分享。現在的我,在經歷人生一場豪賭之後,生命因此翻轉,覺得自己是何其幸運;但每當想起過去經歷的創傷,內心仍不自覺隱隱作痛。 於是,透過書寫,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得著釋放;心中多少次想怒吼卻從未吭聲的野獸,透過寫作,緩慢地釋出了他曾有的怒氣,猶如幾天前地底板塊的能量釋放。我看見了那隻曾經恐懼、憤怒、憂傷大怪獸,漸漸溫馴;而創意、害羞、忠於自我的小怪獸,悄悄探出頭來,日復一次地成長茁壯。 透過自由書寫,讓心中的兩頭巨獸,漸漸達到完美的共振;於此同時,我也發現經驗傳承引起的共鳴,更是一件成就他人的美好事,這讓我想投注更多時間,放牠們出來兜兜風。 自由書寫就是一個最棒的方式。 它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書中介紹六個步驟,分別是:「放輕鬆、不要停下來、設定時間、以思考方式書寫、跟著腦袋走、轉移焦點」。具體作法如果有興趣,推薦買書閱讀並實作會更加深刻。 別讓自己精神分裂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韓非子.功名》 讓寫作和編輯步驟拆開,是我在書中學到的另外一個技巧。 傳統寫作方式,因為使用紙筆書寫,會讓我有種想要一次到定位的傾向;然而,當使用鍵盤書寫,可以讓輸出更即時跟上大腦思緒。若使用電腦書寫,仍維持一邊寫作一邊編輯的舊習慣,就浪費了電腦的優勢了。讓極富創意的右腦和邏輯編輯的左腦同時工作,無疑是作繭自縛。 其實上完瓦基的線上課程,我隱約發現到自己過去創作方法,似乎在某些時候不太行得通。有時在撰寫書籍分享文時,會產生一股腦訴說所有的想法的衝動,並期望自己帶出書中所有重點,結果就是 – 產出作品通常失去焦點。 直到看完這本書後我恍然大悟!原來我需要的,就是讓寫作和編輯分開的大腦。不要想讓創作一次到位,而是分批次處理! 設定截稿日 只要給我時間,我就會把作品拿來加工,因此有可能在無意間破壞了原有的文章。 寫作就是那麼好玩。 這個論調給了我一個極大的舒坦空間。 創作過程或多或少都想要追求完美,但卻常常忘了「完美並不存在」這個事實,以至於一旦沒有為作品設定一個期限,就會無限制的放任自己持續對作品修修改改,就好像我近期對網站的改版,以及每次沒設定日期的創作文章一樣。 不要擔心做出來的作品不是最好的、最極致的。 對我來說,持續產出的價值相對重要。有時靈感枯竭創作出來的文章,反而得到好的迴響;刻意花心思寫的文章,反而沒有得到預期地回應,所以不論自由書寫或是寫作排程,都要設定期限。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也讓不完美的作品有機會帶出意外的感動。 我的改變 晨間的自由書寫時光 不要試著做線性思考,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過去我使用子彈筆記來做每日的計畫排程與回顧。 在接觸了自由書寫後,每天讓我期待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早晨的自由書寫時光。我會針對前一天發生的事件,或前一晚的閱讀書籍輸出清晰的想法,快速敲擊鍵盤螢幕,任由思緒自由奔放流竄;更多時候,是《深度數位大掃除》實踐後的獨處時光,對於生活中的隨機事件,都可以透過自由書寫的方式,紀錄當下的想法或感動。 非常推薦你,嘗試看看自由書寫的威力,相信我,你將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釋放。 後記 你專注什麼,就成為什麼。 回頭來看,《自由書寫術》確實除了解決創作瓶頸,也帶給我心靈上的療癒。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法流竄,卻不知如何有效解決;任務太多,總是無法在時限完成;寫作編輯腦,總是互不相讓、各自想當老大。 這本書,或許會是你解決問題的解藥,誠摯推薦給喜愛閱讀的你! 如果喜歡這本《自由書寫術》,推薦你透過此連結購買。 價錢不變,卻能與我一同改變偏鄉地區的學童教育環境,詳情請見本站公益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 C.L.S….

《深度數位大掃除》孩子需要你的全心全意,你卻忙著刷屏追劇?數位工具必備指南

《深度數位大掃除》孩子需要你的全心全意,你卻忙著刷屏追劇?數位工具必備指南

你身邊是否有一種人,與你吃飯、聊天、看電影,依然拿手機出來滑個不停? 或是在排隊、搭車、等人的空檔,也會沒來由的一直看手機呢? 下班後累了一天,回到家想好好休息,眼球總是不聽使喚地黏在各種螢幕上呢? 親愛的,你不孤單! 這些掙扎我也曾經歷過;好消息是,我從泥沼中爬出來了。這篇文章,我整理《深度數位大掃除》書中 3 個重點,並與你分享我執行「數位斷捨離」的實際作法與心態轉變。 生活困境 一月中的一趟航班,與一位 captain 聊到隔離生活,他分享了一部近期精彩的 Netflix 美劇《命運航班》。於是乎,我的飯店隔離生活,一個不小心就被追劇時間充斥,大幅減低了生產力,間接影響了許多排定的計畫。 這讓我有點氣餒,每天使用子彈筆記,怎會為了追一部劇而輕易地破功?我不禁好奇 – 使用數位裝置的心理因素及解決辦法,決定 2022 第一季優先閱讀這本瓦基推薦的好書,以解決我的數位生活焦慮。 學到什麼? 1.理解注意力黑洞 Phillip Morrisa 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 商店想要你的靈魂。 「注意力經濟」這個詞彙最早是在 1994 年提出。 其實從更早的報紙時代,西元 1830 年第一份廣告版面被賣出去的那一刻,人們的注意力就此被商人掌控了。科技的轉變,讓我們在短短兩百年間,資訊媒介從報紙、廣播、電視,進化成網路時代的電腦、手機、平板。 人類稀缺的注意力,從縫隙尚存的實體世界,跳轉到無所不在的虛擬世界。即使擁有的時間和老祖先一樣多,但是科技公司用創新的手法操弄著「間歇的正向強化」及「社會認可」(社群媒體公司宣稱他們提供的服務),我們只能全面繳械,交出注意力控制權。 2.找回獨處能力 即使你在最安靜的環境,只要讓別人的想法潛入你的腦中,獨處就蕩然無存。 在科技與網路興起的時代,人類第一次面臨「獨處消失」的危機。 我們深怕自己錯過一丁點的資訊,任何孤獨的空檔,就要讓「電視、音樂、手機、平板、播客……」把它填滿。哪怕真正有用的資訊,可能不到 1% 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完全無法擺脫他人思想的影響,失去了個人發展的機會。 一位社會評論家說道,獨處帶來的好處:「新的想法、對自我的理解、親近他人」。 林肯、富蘭克林、梭羅,都是願意花時間,實踐獨處的偉大人物,他們充分運用獨處的時間,對美國的政治、公共行政、文學、哲學等領域,做出極大的貢獻。 至於獨處是否有具體的做法呢?書中列舉了非常多心態面與方法面的素材。我認為對於現代人來說,最簡單有效的或許就是「放下手機」。放下手機,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大自然對話,你會發現沒有數位裝置的生活,真的不是世界末日。 3.重拾休閒活動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之所以有滑手機的強迫行為,是因為要填補缺乏休閒生活而產生的空虛感。 會不停滑手機,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積極尋找一個有趣的休閒活動,以填補空閒的時間。我相信一旦找到了,空閒時刻滑手機就不再是個吸引人的選項。 書中分享了幾個找尋「良善嗜好」的大原則: 主動且勞心費神(投入精力與從休閒獲得的滿足感呈正相關) 在實體世界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需要社交的實體活動 如果真的忍不住,限制自己在特定時段、裝置、環境使用社群媒體,主動安排時間給優質與劣質(耍廢時段)的活動,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做法。 我的後續行動 1.手機軟體刪除 我的意志力很薄弱,要一直撐到閱讀完這本書後,才忍痛把社群媒體從手機上移除。 上一回我這麼做,是學飛考航空公司的準備期間,一邊做外送一邊準備考試,時間實在很有限,當時狠心刪掉社群媒體以提升備試專注力,確實收到不錯成效。那次經驗也是我人生首次意識到為了一個重要目標,人的潛力可以成長到無限大的經驗!(關於民航局筆試準備,有興趣可參考這篇文章) 除了刪除社群媒體,最難以割捨的,其實是上癮已久的「部落衝突」手遊,一個陪伴我無數個 5 分鐘閒暇時光的良伴,在意識到他對我帶來的傷害,我也一併刪除了。…

《科學實證養卵聖經》擁有健康卵子的不藏私全攻略(2不2要)

《科學實證養卵聖經》擁有健康卵子的不藏私全攻略(2不2要)

為何而讀 前陣子看了《未來媽媽》,並上網做了一下功課,孕育出這篇文章。 此後對於不孕症的現象,確實有些害怕。想一想該如何在生育這件事上,儘可能不犯錯,於是就上網查了一下推薦書籍,找到了這本廣受好評的暢銷書《科學實證養卵聖經》。 在進到人生下一個階段之前,期望能幫助自己,也幫助在備孕的新手父母,能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恐懼。 《科學實證養卵聖經》全書重點 首先要特別強調的是,這本書在 Amazon 上是評價極高的 4.7 顆星好評,有近 4,000 人的評論,所以讀來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全書分為三大篇章,分別為: 卵子力 養卵護胎 受孕力 我使用黃金思維圈(Why – How – What)的方式整理,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本書的精華重點。 Why – 護卵為何如此重要? 簡單列舉三個原因,帶你了解「健康卵子」,為何對於懷孕來說那麼重要? 一、染色體異常 近半數流產的原因,是「染色體異常」,深究期背後原因,就是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時,出了差錯。 書中用各種科學研究的方式,幫助讀者成功降低這件事情的發生機率,致力於提高健康受孕的所有可能。 二、減少發炎 發炎,會提高流產的機率,這是已被證明的科學研究結論。 除了避免吃到讓身體過敏的食物之外,平衡血糖與胰島素也是關鍵。 相關的知識,在《我,不吃早餐》、《過敏,原來可以根治》的閱讀,也都互相得到了印證。 三、卵子品質 What – 哪些食物、毒素絕對母湯? 生活中充斥了許多環境毒素。 要不是讀了這本書,之前從未對「毒」這個東西,有如此深刻的意識感。 另外,如何選擇健康飲食,避開那些對身體有害的食物,也是備孕階段,容易被輕忽的一個課題。 關鍵避開毒素:「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 關鍵避免食物:精製糖類、易引發過敏之乳製品、麩質食物 How – 具體注意事項 上一段,提到的比較是具體該避開的東西。 這一段,則是教導讀者該如何攝取健康食物與有益的補充品。 健康食物:低 GI 食物、抗氧化蔬果、魚肉、雞肉、豆類、健康油脂(橄欖油、酪梨、堅果) 關鍵補充品:產前綜合維生素、輔酶Q10、維生素D 重點小節 寫這類型的文章,我不確定是否會涉及醫藥食品相關的法律問題,所以還是得聲明一下。 補充任何的醫療食品,最終還是會建議諮詢專業醫師,畢竟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書中所提供的建議,是一個概略的指導方針。若個人體質有特殊狀況、疾病,都可能影響備孕的方式,所以上述資訊,還請根據個人狀況斟酌參考。 最後,附上我簡單整理的重點表格連結,有需要的讀者,歡迎下載收藏。 學到什麼? 對生命的投資 每一個生命,都是上帝所賜的美好禮物。…

《我,不吃早餐》如果「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是場騙局,你還願意吃早餐嗎?

《我,不吃早餐》如果「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是場騙局,你還願意吃早餐嗎?

為何而讀 健康生活, 妥善飲食。 閱讀這本書的緣由,是前些日子的某趟飛行任務,與一位教官聊到健康議題時,他的推薦書籍。 關於飲食習慣、健康觀念,人們總有些根深蒂固、似是而非的迷思。醫學報告提出證據後,往往要經過好一段時間,才能改變大眾習以為常的觀念。我覺得這本書,就是為了加速這個改變進程的存在。 如果你是重視健康、飲食、研究數據的人,相信我,這絕對是本你不想錯過的好書! 本書重點 《我,不吃早餐》是作者 Terence Kealey 臨床生化博士,在患糖尿病後的親身經歷與研究結果。 從吃早餐迷思、吃早餐歷史故事、大量吃早餐的研究報告(研究贊助往往來自食品商、政府)揭開序幕。 書中分別就傳統常識、金錢、美好形象、捍衛心態、集體行為來探討,吃早餐這件事情究竟合理不合理? 其中最精華處,是說明「胰島素阻抗」的原理及危害。 作者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佐以具說服力的證據,帶領讀者了解為什麼「不吃早餐,是健康的飲食習慣選擇」。 最後,他給出了健康食物的種類,及無法避免吃早餐,又該如何選擇食物。 《我,不吃早餐》重要概念 WHY – 為什麼我們不該吃早餐? 這本書列出非常多的原因,來支持不吃早餐。我只挑選其中三個,我認為最重要、也最具說服力的因素列舉,分別從商業、營養學、生物學的角度切入。 一、商人的包裝 身處資本主義結合消費主義的時代,商人的計謀,無形地滲透在我們生活中。廣告、研究報告、科學主流…… ,都可因「利益」而被操弄,千萬別輕信那些包裹著糖衣的廣告。 二、熱量赤字 《人類大歷史》一書,我了解到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了數千年來的生活方式。 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網路時代的進程,人們所需的熱量消耗遞減,食物供給量能與效率卻反向提升,造成的結果,就是更多的熱量被攝取了,肥胖已是 20 世紀以來的文明病。 不吃早餐,將導致後面的餐攝取更多熱量。Well,我得說這將牽扯到心理學的議題,這的確要想辦法克服,但是不難。 三、胰島素抗性 胰島素抗性,指的是血液中的胰島素過多,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的現象,絕大多數都是不好的。早晨時段的皮質醇(相對於褪黑幾素的白晝賀爾蒙)會引發胰島素抗性機制,此時若再度進食,將引發更高程度作用。 HOW – 吃早餐對於身體的危害? 網路搜尋「胰島素抗性」或「胰島素阻抗」,可以看到大量的資料與圖片。 搭配書中皮質醇分泌的時間圖,輔以胰島素抗性的概念,我理解了為何是「不吃早餐」,而不是午餐或晚餐。 當血液含糖量過高,會導致血液中的糖化作用(蛋白質+過多糖份),可能引發糖尿病與各樣的代謝症候群,病症嚴重有失明、失智、腎衰竭、截肢的風險。 WHAT – 我們應該怎麼吃? 一、不吃早餐 中午前不要攝取任何熱量。 吃早餐,是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習慣。要改正一個數十年的習慣,談何容易。歡迎閱讀《原子習慣》一書,相信書中一些小技巧對你會有幫助。 另一個好消息是,書中也列舉實驗數據,證明不吃早餐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難,飢餓感沒有想像中的明顯或難以克服。 五比二斷食、168 斷食、週期性斷食等方式都很好,重點還是要避開早餐的這段時間。 二、低碳飲食 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型態不一。如果不得已還是得吃早餐,或是早餐之外其他餐的建議,該如何攝取呢? 肉類 禽肉 > 紅肉 魚肉佳 紅肉可能促進發炎 避免加工肉類(香腸、義式臘腸、培根) 乳製品…

《峰與谷》3點峰谷法則與5項人生體悟
|

《峰與谷》3點峰谷法則與5項人生體悟

為何而讀 會想翻閱這本書,是在過往閱讀歷程,很多作者提及 Spencer Johnson 這本書對他們生命的重要性。 待打開書籍推薦頁,看見 30 位各界人士聯名推薦(很少見到出版社,一次邀請那麼多人推薦書籍),我比較熟悉的人物有:朱衛茵、李家同、洪蘭、孫越、黑幼龍、魏德聖……。 在一次茉莉書店偶然看到二手價才 $105,毫無疑問立馬入手了。 閱讀大量實用與理論書籍之餘,穿插文學小品來調劑,正好是近期的閱讀節奏。 《峰與谷》故事大綱 《峰與谷》的故事,圍繞在一對年輕人和老人的對話與思考。 一名住在山谷、鬱鬱寡歡,對於生活凡事看不順眼的年輕人,一日登上一座高山,偶然遇見住在高山的老人,開啟了一連串的對話……。 爬高山、入低谷,是這個年輕人腳下的真實情況,也是人生境遇。一次次回到高山的旅程,他與老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漸漸地掌握了一些智慧的人生哲理,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地活出這個「峰谷法則」,並分享出去。 峰谷法則 – 傳承的智慧 如何早日脫離低谷 找出潛藏在逆境裡的契機,加以利用。 放輕鬆,低谷總會過去。怎麼陷進低谷,就反其道而行。 跳脫個人框架:在工作上多盡一份心力,在生活裡多一份體貼。 避免和別人做比較。 找出潛藏在逆境裡的契機,趕快採取行動。 如何在高峰待久一點 對順境感恩,明智的經營順境。 謙卑、感恩,多做讓你爬上高峰的事。 好還要更好。 多為別人盡心。為日後的低谷預留資源。 如何在將來多一點高峰、少一點低谷 追隨理想願景。 想像自己沈浸在美好未來的樣貌,要描繪出具體、可信的細節,不久之後,你就會為了實踐願景而樂於吃苦耐勞! 個人體悟 Covid-19 逆境下的成長 你在低谷裡怎麼自處,決定了你可以多快爬到下一座高峰。 Covid-19 疫情已持續延燒一年半餘。 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生命的低谷;然而對我而言,恰好相反。透過持續閱讀,我發現自己看見了一個有別於以往,和許多人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閱讀的美好,很難用三言兩語形容。《人生路引》作者寫的很棒,我也期望能夠過持續的積累,慢慢整理出方向,進而系統性的分享。 在這積累的過程,看見自己生命成長軌跡的樂趣是無限大,也期望正在閱讀的讀者,可以在這看似低谷的大環境,抓住方向,認清在逆境裡的現實,把握機會讓自己成長。 戰勝恐懼 個人的高峰就是克服了恐懼。 「恐懼」這詞彙,在這一年間讓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要我形容,我會說「它是讓人無法行動的魔鬼,也是讓人失去理智的毒藥」。 投資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在投資界,有恐懼貪婪指數可參考,讓我們客觀地掌握現實,知道是否只有自己在恐懼,還是一群人都在恐懼,而適時的做反向的事情。 至於人生,唯有辨識自己的恐懼程度,也唯有自己願意面對它,恐懼這個魔鬼才會離開。然而要獨自面對自己陷入恐懼的事實,並走出來,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很幸運的,有一個解法,就是耶穌。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希伯來書11:1 有耶穌在心中,恐懼往往透過超自然的方式離開。這概念就是我在過去文章一再提到的「信, Believe」的概念! 憑空相信才是信,眼見為憑並非信,我稱之為客觀的事實。 正面思考的力量 一個人的感受,跟他看待自己處境的觀點息息相關。 重點不要把個人的遭遇跟你認為自己優不優秀、有沒有價值劃上等號。…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為何而讀 會翻閱這本書是因為,在過去看到不少好書的作家,都推崇這本書帶給他們生命重大的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社區圖書館看到書名,就立刻聯想起埋藏在「我的閱讀書單」裡曾出現過的這本書名《活出意義來》,薄薄的一本書,我想不僅僅是作者賜予書名的意義,「活出意義」本身也是人類畢生要尋找的一個問題。 本書重點 作者 Viktor Emil. Frankl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在二戰時期被納粹逮捕、逼迫、送到集中營,最後倖存寫了這本書並創造意義治療法。他也是在佛洛依德、阿德勒之後的第三代奧地利維也納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專家。(好奇為何心理學大師都出自奧地利維也納?) 三年如同地獄的集中營生活,他以精神科醫師視角,細膩、專業來剖析俘虜的內心轉折,讀來不僅深感悲痛,也佩服作者的生存意志。 書中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討集中營生活,中間穿插著俘虜的心理狀態變化。 第二部分則是作者根據自己遭遇,發展出來的意義治療法。 集中營歷劫 心理變化三階段 入營後:震驚、想自殺 例行生活:認清、無動於衷、冷漠、情緒死亡 重獲自由後:人格解體:無法意識「自由」、無感、喪失快樂能力,宣洩、精神失調 集中營生活 人只是一個號碼,死活微不足道 隨時可能被送到毒氣間處死 極度營養匱乏(一天一小片麵包)仍持續做粗工 沒有尊嚴的生活環境(無法盥洗、和排泄物、任何想像得到的骯髒環境共處,極度醫療資源缺乏) 無來由地遭受酷霸(俘虜的頭頭)鞭打 集體精神治療:一名精神醫師的談話(非常精彩的一段!) 意義治療法 Logotherapy 觀念或方法 較少回顧、較少內省,焦點放在將來 不強調「惡性循環行程」、「回饋機制」 求意義的意志:為他的理想與價值而生、而死 生命的意義:人要「負責」回答自己,也是人存在最重要的本質,途徑: 創造、工作 體認價值 受苦:轉念 尊重人的尊嚴,不把病人視為機器 重要概念 這一段列出來三個對我來說最深刻的概念。 痛苦中的心態:幽默、好奇心。 人的抉擇很不可靠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沈思來答覆,而是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 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個人體悟 這本書的結構很特別,一半是作者自身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另一半是在闡述意義治療法的觀念。沒有相關學術背景的我,多少能夠看得懂,但也只能就自己能理解的程度來內化吸收,回應自己的生命問題。 解開心裡的結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在閱讀過程當中,解決了我心中的很多疑問。 在我個人的信仰過程中,饒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會說是過程,乃是因為這不並非一個里程碑,乃是持續重複的循環。而會用到「饒恕」這個字眼,就可以想見一段關係曾經造成的傷害有多深,就像我長大之後才了解,為何政府需要每年對 228 罹難家屬道歉、致敬。因為過去造成的傷害不是政府一次、兩次的道歉、受害人一次、兩次饒恕就能解決的事情。 心理學實在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學問。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類都會試圖想要用自己的意識、語言解釋一切。 舉凡國際情勢、股票市場、社會案件……,人們天生就是有想要解釋現象的傾向。 而對於「人」的解釋,心理學家正好為我們把這件事情做到了,以致於我們很容易地以心理學家解釋的方式裡面找到情感的出口(代入),而我發現這個代入,往往會是存在心裡許久,一個跨不過去的檻的最佳解藥。 集中營故事的結束,並不代表這些倖存者此生不會在遭遇到痛苦;猶如對於過往事實的饒恕,也不會因為饒恕了過去,未來就沒有傷痛。造成傷痛的本體存在,就必須要持續勇敢面對它。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了解對我造成痛苦的當事人,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思考模式」所帶來的同理心,進而能夠做到持續的在信仰過程去經歷饒恕的愛。 集中營的歷史…

《大腦喜歡這樣學》大腦使用手冊的10個超好記憶重點

《大腦喜歡這樣學》大腦使用手冊的10個超好記憶重點

一、為何而讀? 學習如何學習 根據自己設定的短期目標,來到分享探索學習如何學習這主題的第2 篇文章。 在上一篇《超速學習》當中,發現了很多好用的觀念和方法,也持續運用在生活上做實驗,覺得十分有趣、有挑戰性。但是學習的腳步也不能停下來(也不能太快)。 看完上一篇超速學習者的個人經歷後,這本書想要換換口味,透過科學的方式來了解學習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到底有什麼關聯?如何透過科學研究的成果來幫助學習更有效率?有哪些觀念還有方法是我還沒探索到的。帶著這樣的心情來讀一本書,就會覺得欲罷不能。 老實說,在《大腦喜歡這樣學》這本書中我學到的東西更多,也讓我有更多的反思,期待跟你分享書中的精華內容! 二、本書重點 本書的作者 Barbara Oakley 是一位電機工程、資訊工程學碩士、系統工程學博士,她同時是 IEEE (電機電子工程協會生醫工程會的副理事長)。 擁有眾多的頭銜,你一定想像不到她竟然從 26 歲才認真開始學數學! 在此之前數學和科學一直是她頭疼的科目,在求學過程、生活當中面對這兩個學科的挫敗不可勝數。 然而,過去真的不能代表未來,所以她書中多次提到一個概念: 人們容易討厭自己不擅長的事,但若越做越好,就會越樂在其中。 我們對擅長的事物容易產生熱情,但,錯就錯在我們以為對不擅長事物,永遠不會有熱情。 書中拆分成五大主題,每個主題我會挑幾個打動我的重點來分享。 學習與大腦的關聯 不再拖延 記得牢 學得更深入 總結方法和技巧 準備好,我們要開始學習囉! 1️⃣.學習與大腦的關聯 大腦兩種學習模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就是我們在閱讀、學習、專心在處理一件事情時的狀態;而發散模式則是退一步,用宏觀的角度來思考、規劃、構思。學習的過程同時需要運用這兩種狀態來幫我們建立、鞏固記憶組塊(下一點介紹)。 記憶組塊:在學習過程,一個有意義資訊的集合。 人的記憶可以概分為工作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而人腦的工作記憶可同時記住的東西大概就是 4 ~ 7 項,視要記住的東西而定,。Magic7 是我之前在《清單革命》提到過的概念。作者在此書中比較偏向使用 4 這個數字,對於新學習到的複雜觀念,我認為是很合理的假設。先有這個記憶組塊的觀念,接著就是要認知如何建立它、鞏固它。 休息:停下來或是睡覺。 睡覺的重要性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飛行員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安全。而安全有賴於清楚的頭腦產出的專業表現、判斷。沒有睡飽,不論在年度考試、線上飛行表現基本上都不會太好,這是前人和我自己血淋淋的經驗。但是停下來這個觀念就深深打中我了,後面會聊到為什麼。停下來意味著:把時間分享發散模式,讓記憶組塊得以建立的更牢固(如鋪磚塊示意圖:要給水泥時間風乾),停下來才得以做到以下事情:思考、創意、運用。 2️⃣.不再拖延 習慣養成四部曲:提示→行動→獎賞→信念。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所揭示的概念,其實坊間講習慣的書大多脫離不了這個模式,再多就是加上動機這個元素。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累積對於一個概念的相關知識、常識,其實到最後終將走向簡化的過程。而習慣四部曲我認為就是一個很好記,也很好用的簡化產物。(簡單到本來想寫《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閱讀心得都不打算寫了,因為整本書精簡後就是這四個點 ) 秘訣:計畫、分割、工作日誌、先吃掉青蛙、冥想、轉念、安排休息… 這些觀念也都有分別介紹到,坊間關於生產力的書也著墨不少,我就不在此多做說明。後面會分享對我個人影響最深的點為何。 健康的拖延:留時間給發散模式。 這個概念一再的重複,因此也一再的打動、敲醒我。 在開始學習或是做任何事情前,不要急著想要一頭就栽入,先停下來思考、計畫一下,多花個幾分鐘去構思整件事情該如何進行將會省下很多時間。呼應到《超速學習》中建議,可以用執行計畫的 10% 來做事先的研究規劃。 沒有這種思維,就像一個人還不會游泳,來到池子邊就想要跳水一樣愚蠢。 3️⃣.記得牢(第三段會結合1,3,4的技巧實際運用) 視覺記憶/視覺隱喻:人腦對於畫面的記憶遠勝過於其它方式。尤其是誇張的、對比性大的、色彩、好笑有趣的影像會記憶特別深刻這個部分我在之前的心智圖文章中有提到過。 記憶宮殿:將想要記的東西和一個空間連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