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家人的財務界線》讀後心得

《與家人的財務界線》讀後心得

你聽過情緒勒索嗎?你被家庭財務壓得喘不過氣嗎?你覺得費盡所有力氣,仍難以撼動家人財務習慣嗎?當情緒勒索結合財務問題,就變成了「財務情勒」,也是華人家庭最常面臨的問題。 我想告訴你:「親愛的,你一點都不孤單!」 這篇文章,我想跟你分享三個我看完之後的感動。 理財先理心 真正的問題出在心靈,而非金錢。 因為愛上閱讀,過去幾年累積下來看了不少投資理財經典書籍,漸漸建立起一套感到舒服的投資策略。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我感覺到一句話的真實性:「理財先理心」。 對我來說,家庭財務問題一直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坎。從高中畢業填大學志願卡、家教打工到昏天暗地的大學生活、畢業後的職涯焦慮、冒險的出國學飛……,以上種種,其實都與家庭財務狀況脫不了關係。 這些說不出口的糾結與傷痛,透過書籍中各個化名主角的小故事療癒了我,讓我知道家庭財務這條路上我一點也不孤單。除此之外,作者提供一個全面性的「金錢障礙」理論,並分享多年來他整理的「金錢界線五原則」,幫助我在面對家庭財務上,擁有了更健全、更強壯的心智。我想這絕對是坊間投資理財書籍照顧不到的理財現實面。 理財先理心。唯有當內心被療癒了,才有辦法對於現況看得更透徹,也才能制訂出一個合理的財務目標與計畫,並心甘情願地執行它。 你是個有界線感的人嗎 沒有界線的人,是不知道事情優先順序、輕重緩急的人,他們往往太過在意別人眼光,想要每個人都討好。 這句話,對我來說像是一記當頭棒喝! 我反省過去的自己,總是想做些什麼來討好母親,讓她在每個不合理的要求或失控的情緒宣洩後,依舊感覺到被需要、被滿足、被尊榮。但最後的結果,卻總是讓我自己覺得委屈、覺得受辱、覺得失去自我。 在意識到「界線」這個概念後,我發現自己必須得先建立好界線,才能守護自己在意的人事物。尤其當自己建立起家庭後,我不可能如以往有太多餘裕處理原生家庭問題帶來的情緒低潮。 因此當界線被踩到,我必須要勇敢捍衛,讓對方知道我的界線在哪裡。讓模糊的界線慢慢變得清晰,我想這絕對是成為成熟大人的必經之路。 先顧好自己,有餘裕再照顧他人 讓每個人負起他們自己該負的責任。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財經作家引用《大人學破局思考》分享「餘裕」的概念,讓我感觸良多。 在我童年時期,父母因種種因素,導致他們長年下來只能依賴勞力換取依家溫飽,沒有餘裕思考如何聰明賺錢、過生活,更不用說有多的餘裕傾聽孩子、與孩子好好對話。 10多年前,當我進入大學、擁有賺錢能力後,開始分擔家計與獨自生活開銷,承襲了家人的理財觀,也從未有餘裕思考如何規劃大學課業、如何審慎選擇工作、如何有效學習精進自己。直到七年前孤注一擲負債學飛、回國完訓上線後,才有餘裕思考如何好好過人生。 我必須承認,能「擁有餘裕」這件事不完全是靠自己掙來的,有很多幸運的成分在其中,從我的成長背景來看,這份餘裕某種程度是奢侈的、是幸福的,但這不代表我必須就此為別人的人生負責。「孩子應該奉養父母,兒子尤其如此」、「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養兒防老」…… 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普遍存在華人文化,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也因此雙親現在的狀態,就像是我在為他們寫他們的人生考卷。 然而,寫這份考卷,一度讓我自顧不暇,家庭失和也是現在進行式(對方不願意了解我沒有餘裕的事實),也因此讓我對於擁有餘裕這件事情,我特別有感! 我只能盼望當未來生活「餘裕感」多出來的時候,有機會再次回頭彌補那個看似永遠補不完的洞,不論是內心上或實質上。這件事需要一家人把心敞開,願意不帶情緒的來面對、處理,而非此時此刻由我一廂情願的奮力填補! 後記 給不是犧牲,不是割捨;給,是因為多出來了,滿出來了,所以給。 我想引用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這段話當作結尾。 但願每個在家庭財務及關係中受到委屈、折磨的你(妳),都有機會認識書中的「五大金錢障礙」:金錢圈、金錢依賴、金錢義務、金錢性格、金錢藍圖,並活用「金錢界線五大原則」,成為一個看的見別人,也看的見自己需要的人。 這本《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幫助我看清從來沒人敢說出口的社會寫實。若你在家庭財務上也面臨困境,請相信我,這本書絕對能夠幫助到你! 讓自己在給的當下是帶有餘裕、心甘情願、沒有恐懼的給。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界線感,負責任的人。 更重要的,請務必讓自己成為一個幸福快樂、充滿正能量的人。 如果你喜歡這本《與家人的財務界線》,推薦透過此連結購買。書籍價錢不變,還能與我一同改變偏鄉地區學童的教育環境,詳情請見本站公益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 C.L.S. 或是訂閱電子報收到網站最新資訊。Comment: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按個喜歡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

《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

你家也有過敏兒嗎?你想知道如何遠離過敏嗎?你知道過敏的真正定義嗎?愛家好醫生黃琮寧醫師暢銷改版書《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深入淺出地為你解答所有關於過敏的大小事! 過敏三要素 這本書讓我學到過敏三元素,分別是過敏原、化學刺激、物理刺激。一、過敏原,說穿了其實就是我們接觸到會引起免疫系統反應的蛋白質,環境中主要常見的有:塵蟎、黴菌、蟑螂、貓狗蛋白,以及一些食物蛋白。二、化學刺激: 三、物理刺激:冷熱、乾燥、震動……等等。 而最後,最容易被忽略的免疫系統混亂因子:像是睡眠不足、運動太少、壓力、疾病感染。對於過敏要素有了完整的理解後,哪些東西該避開,哪些事該貫徹執行,以打造良好的免疫系統,就一目瞭然了! 常見過敏反應 在陳俊旭醫師撰寫的《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一書,曾經學到呼吸道與皮膚的關係(呼吸道其實是身體內側的皮膚)。而黃醫師這本書進一步解釋了這些常見過敏反應對應的部位、預防與治療方法。 打造居家環境 仔細去上述過敏元素,會發現部分可控、部分不可控!對我來說,化學與物理刺激的概念原先就有,也盡量讓自己與家人避免接觸;至於過敏原蛋白,我則花了一段時間研究防蟎寢具、吸塵器、除濕機,讓長期身為過敏兒的我,奇蹟似的減低了居家的過敏反應,現在睡前不再鼻塞、起床不再打噴嚏。分享我研究選購的產品連結 如果有餘裕,邀請你著手打造居家低敏環境,給家人一個乾淨舒適的生活空間吧! 後記 閱讀這本書的某一天,正好碰到 7 個多月大的孩子進食副食品後,產生了過敏反應(嘴部、脖子起紅疹),準備食物的太太當下自責不已,我則不慌不忙的翻閱此書,提供解決方法(給予抗組織胺藥水 – 勝克敏,參考書中 p.184)。過了一會兒,孩子的過敏反應很快就消除了,減少了一次焦慮父母帶孩子跑醫院的蠢事。 如果你也深有同感,十分推薦身為新手父母的你,購買此書當作育兒的應急參考書喔! 若你喜歡這本《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推薦透過此連結購買。書籍價錢不變,還能與我一同改變偏鄉地區學童的教育環境,詳情請見本站公益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 C.L.S. 或是訂閱電子報收到網站最新資訊。Comment: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按個喜歡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幸福馬拉松》關於愛與婚姻的練習

《幸福馬拉松》關於愛與婚姻的練習

未婚的你,對於婚姻生活有什麼想像呢?已婚的你,維繫婚姻碰上哪些酸甜苦辣呢?結婚超過幾十年的你,認同婚姻就是一場馬拉松嗎?在《劉軒的How to 人生學》ep176,訪問到了何戎與太太 Kelly,讓我立馬被這對夫妻圈粉,到圖書館預約了這本書《幸福馬拉松》。在今天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我想用 3 個感動與 9 個金句與你分享我的感動與收穫! 婚姻中最難的功課是忍耐 和老婆結婚的那年情人節,我忍不住換了社群平台上的封面照片,上面標記著「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永不止息」。原文出自「愛的真諦」這首歌,是我在小學「得勝者課程」習得。我相信大部分跟我同個年代的人都能朗朗上口。我是一直到大學認識了耶穌信仰,才知道如此美的歌詞,出處是來自聖經保羅書信的《哥林多前書13章》。 何戎在書中舉了很多老婆「忍耐」他的例子,像是社交上,他總是給人好好先生形象,以致於黑臉總是老婆在當;生活上,許多事往往自我感覺超級良好;家庭經營上,很常只顧著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了老婆的犧牲付出。直到經歷了風風雨雨,才知道這一路上,很多時候是因著老婆用愛心來忍耐、包容。 所以說,一旦走上婚姻這條路,即使對方不可愛、想法、作法總與自己不同調、看似一輩子不會改變了,我們還是要愛他。因為這個人,不就是當初我們選擇、我們承諾要守護一生的人嗎? 我喜歡這本書用馬拉松比喻婚姻,如果意識到婚姻就像一場馬拉松,自己選擇報名,何嘗不是要經過一番「忍耐」,才能抵達終點呢? 需要第三者的婚姻 我喜歡這對夫妻的其中一個原因,正好也是他們的「信仰觀」與我一致;更特別的是,何戎太太的信仰旅程,也是結婚之後才開始經歷的,這讓我看見了另一種盼望。 要知道,一個人從幼年到成年,從未對信仰產生好奇或經歷生命重大挫敗,很難想像他(她)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去接觸或認識信仰。但我明白我信的神,對於每個人的生命計畫,遠超過我們所求所想。在自己建立的家庭中,除了上帝以外,我也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讓上帝成為我們家庭的首位,這是我要持續努力的目標! 正如作者所說的,就算沒有信仰,也必須要有一個「正向發展」的力量,提醒自己要謙卑、要柔軟、要改變,婚姻才能幸福長久。對我來說,讓上帝成為家中的「第三者」,與夫妻一起成為鐵三角,絕對是婚姻與家庭最棒的祝福。 老婆是隊友,不是對手 何戎分享到在他第一次和太太一起主持節目時,竟因為老婆的表現太搶眼,被大家誇讚不已而感到吃味,這讓我聯想到之前也曾有過類似的體驗。 孩子出生後,我想或許是男女生理的結構不同,當意識到男人無法扮演生育哺乳的角色,我總希望在其他事情上能當一個稱職的爸爸,去彌補自己先天生理上無法供應的部分。也因此,我總是在育兒大小事上做足功課、有著自己一套 SOP。當太太做的和我不一樣,就會想忍不住糾正對方;當她做得比我好,就會覺得吃味。比方說,太太餵奶孩子喝得順、拍嗝給面子嗝出聲、哄睡比較快睡著……。直到有天意識到這種「把太太當對手」的奇妙心態,突然覺得自己真的很幼稚,因為這根本沒有什麼好比較吃味的。 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我們是隊友而非對手,夫妻兩人在一起,無非是要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我該感謝自己有「神隊友」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空讓自己存有這種小鼻子、小眼睛的自卑、比較心態呢? 後記 如果用全馬、半馬的距離來比喻婚姻馬拉松,何戎與太太已經跑了半馬的距離,正在朝下一個目標邁進。 你也想要和另一半跑完這場婚姻馬拉松嗎?那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暖心好書! 如果你喜歡這本《幸福馬拉松》,推薦透過此連結購買。書籍價錢不變,還能與我一同改變偏鄉地區學童的教育環境,詳情請見本站公益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 C.L.S. 或是訂閱電子報收到網站最新資訊。Comment: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按個喜歡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乳酪從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乳酪從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你聽過小老鼠尋找乳酪的故事嗎?你對於改變感到害怕嗎?你總是習慣以不變應萬變嗎?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是一本閱讀時數不用 30 分鐘,卻清新雋永的寓言故事。 相信我,如果你越早讀到這篇故事,你的生命將越期待改變,並且樂在其中! 故事大綱 有乳酪,就有快樂。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是一個簡單卻寓意深刻的故事。 故事主角分別是兩隻老鼠🐭和兩個小小人👶。老鼠的名字分別是嗅嗅和快快,小小人則分別叫哼哼與哈哈,他們共同生活在一座依賴乳酪為生的迷宮裡。 故事就從他們一碰頭聚集在一座稱為「C號乳酪站」開始……。 C號乳酪站和過去他們在迷宮裡的其他乳酪站很不一樣,這裡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乳酪,能滿足每個人每隻鼠的喜好,而且這裡乳酪的量可是堆得跟山一樣高! 在乳酪看似無限供應的情況下,以乳酪站為家的日子只有幸福快樂。 然而,乳酪並不會自己長出來,真實情況是乳酪一天比一天少。於是乎,我們看到了嗅嗅、快快、哼哼、哈哈四個生物對於乳酪逐漸變少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若你曾讀過《禮物》、《峰與谷》這兩本啟迪人心的書籍,那麼史賓賽博士對你來說想必一點都不陌生。這本《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同樣出自這位善於說故事的勵志書暢銷作家。 這篇文章我想用 3 個段落,與你分享我個人尋找乳酪的生命故事。 遍尋不著乳酪的慘淡少年 在迷宮中尋尋覓覓,比留在空空如也的乳酪站安全。 從我幼時有記憶以來,家中的生活過得還算不差,一直到快上國中的那年,家裡經濟出現嚴重亂流,從此過著被債務追著跑的生活。 除此之外,幼時家教甚嚴,家人擔心我不讀書學壞,總要求我放學後立刻回家,不能有在外社交活動的自由,而這個自由,直到 20 歲鬧了一場家庭革命才短暫嚐到。然而好景不長,大學畢業退伍後工作沒多久,父親就因過於勞累從此中風臥病在床。 財富、自由、健康,這些在平凡家庭中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乳酪」,在我還未有機會品嚐之前,就一個個離我遠去。我一度不知道怎麼過好自己的人生。2016 年以前的我,曾一度認為生命大概就是這樣子,再也無法翻轉了。 直到那年做了一個「尋找乳酪」的決定,這個小小決定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才有機會讓你看到這篇文章。 乳酪從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阻撓自己轉變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 除非你肯改變,否則情況不會好轉。 你可能會好奇,在我踏上尋找乳酪之路後,生活就安逸平順了嗎? 答案是:「可沒那麼簡單!」 「哥哥,你變了……」這是我在尋找到「飛行工作」這塊乳酪後,來自家人的一個重大挫折。 我慶幸自己在 2016 年戰勝恐懼,並在 2019 年完訓後陸續為家人和自己找到「財富、自由、健康」的乳酪;然而,在沒來得及停下來讚賞自己成就之際,卻先感受到自己沒有餘力去維持一塊稱為「關係」的乳酪。 過去兩年多的疫情期間,我透過閱讀努力學習認識自己、理解世界,卻讓最親近的家人感覺我變了。這句「你變了」的話語,老實說一開始聽起來蠻受傷的,好像我再也不是從前他們所熟悉的那個溫順、凡事聽話的乖小孩了。 在《誰搬走了我的乳酪》的故事中,我理解到「改變才是常態,改變才是放下,改變才是前進」。 我認為「改變是日複一日的話語和行動,不變的是生命的真理」。只可惜這種變與不變,無法用三言兩語分享給我最親密的家人。只能透過持續行動、透過溝通來消弭資訊不對稱造成的誤會,這件事很傷神費時,但我發現卻是現階段我要努力尋找的那塊乳酪。 別忘了尋找新的乳酪 乳酪對你越重要,你越想抓住不放。 如果要說,這個故事對我來說最大的啟發是哪一句,那會是「乳酪對你越重要,你越想抓住不放」。 我們往往會太過在意眼前的乳酪,而忘了世界很大的這個客觀事實。 追尋「關係的乳酪」或許是我眼前的首要任務,但是沒人能保證在這個人生迷宮裡面,我必定會尋找到這塊乳酪。 我總是提醒自己「真正最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就像哼哼為哈哈在迷宮牆上留下的標語「跟著乳酪跑,並且樂在其中!」追尋乳酪的過程必定充滿艱辛、受挫並且不斷跌倒,但只要保持正向心態,相信這世界沒有壞事、沒有壞人,那麼就更容易樂在其中,享受跟著乳酪跑的滋味。 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天,即便最終沒有找到原先想要的那塊乳酪,在尋找的過程必定會品嘗到其他特別口味的乳酪,而這何嘗不是迷宮裡持續改變、持續行動的另一種幸福呢? 後記 阻撓自己轉變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除非你肯改變,否則情況不會好轉。 改變,本身就是一種阻力,然而一旦克服了定量的摩擦力,事情往往就會越來越順利! 你的生命現在有什麼地方需要變嗎?是什麼讓你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展開行動呢?如果你不再害怕,事情會怎麼怎麼進行呢? 希望這本《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能夠幫助你克服恐懼,改變生命! 如果喜歡這本《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推薦你透過此連結購買。 價錢不變,卻能與我一同改變偏鄉地區的學童教育環境,詳情請見本站公益計畫。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 C.L.S. 或是訂閱電子報收到每週最新文章。…

《癌症的真相》面對癌症,除了化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癌症的真相》面對癌症,除了化療你還有更好的選擇

你聽到癌症會害怕嗎?你知道該如何預防癌症嗎?你知道除了化療、放射、手術外,你有其他的治療選項嗎? 若你對這個新世紀文明病感到莫名恐懼,若你親友正努力地與癌症抗戰,都推薦你這本《癌症的真相》,或許會翻轉你對於癌症的想法! 關於癌症的3個真相 癌症究竟是什麼,他又是怎麼發生的? 癌症並非疾病,而是身體的求生機制。 癌症是身體用來對抗毒物的一種機制。 我們可以把人體免疫系統想像為倒垃圾。 我們不會讓家裡的垃圾遍布滿地,身體亦然。人體內的循環系統會將內外接收到的毒物,用打包的形式儲存起來(腫瘤),靜待特定功能性細胞予以消滅,也因此癌細胞其實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數量多寡而已。當毒物量過多,免疫力過低,造成毒物被清理的速度失衡而被檢測出,人們就稱之為癌症。 如何預防癌症? 維持健康的體內環境是首要任務; 增強免疫系統則是次要。 預防癌症的方法其實你我都知道(但是往往很難做到😂):充足的睡眠、足夠的運動、正確的飲食就是關鍵。 這本書比較特別的是在飲食部分,作者強調了環境毒素的危險性,這與過去閱讀到的《科學實證養卵聖經》揭示的觀念不謀而合。此外,針對癌症的篩檢方式,書中也建議應避免採用造成傷害的常見篩檢法(乳房攝影、切片、放射線、電腦斷層掃描),取而代之是無傷害性的血液、尿液分析。 如何治療癌症? 罹患癌症並不等於背叛了死刑,永遠都要抱持著希望。 如何治療癌症其實就是本書的重點! 傳統上,人們接收到的癌症治療法,在醫學上有人稱之為三大天王 – 「化療、放射線、手術」,這便是現代醫學的慣用手法。這個觀念和「吃不吃早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時代的產物。在 20 世紀科技快速發展之下,「政府管控、藥廠利益、標準化醫學教育」的結果,就是醫師給病患的答案就是三大天王,而傳統醫學的療效與關注漸漸式微,但真相是,病患可以選擇治療方式。 其實病患只要再多問一句話,就能透過飲食、草藥、排毒法、能量治療、氧化治療、精油療法等自然療法進行治療,想當然爾,接受現代醫學訓練的醫師不會為這種療法負任何責任,因為它並非你我熟知的現代醫學解方,也因此常被稱為「偏方」。然而其功效卻是真實存在著,只是被醫療體制簡化與壓抑了。 我的4個體悟 你怎麼養車就怎麼吃飯 在書中我讀到一個很好的養生比喻 – 「你拿什麼餵養自己的車,你就該用同樣態度餵養你的身體。」若你知道拿劣質的油料給車子會減損她的壽命,為何你會願意拿劣質的食物餵養自己呢? 我想或許是因為人有意識,車子沒得選擇吧。 我們不斷選擇吃一些讓大腦感覺愉悅、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即使知道它會傷害身體,理智上卻敵擋不了誘惑,於是身體就這樣一天天地敗壞。 這個比喻讓我想到過去曾讀到的一本書《彼得林區選股戰略》當時我下的標題「你花多少時間研究買冰箱,就該花多少時間研究買股票」。財富、健康都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但人們往往捨本逐末,把時間精力投注在相對不重要的事情上(冰箱、車子),而忘了真正重要的事(財富、健康),想一想其實蠻趣味的! 尊重專業的第二層思考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馬太福音 7:8 我們口頭上常說「尊重專業」,但身為一個病患,如果連基本的醫療知識都沒有,也沒有能力問出對的問題,那麼為您診斷的醫師,也只能給你他責任範圍內的建議,也就是現有醫療體制下的最有效率解方(ps. 最有效率解與最佳解往往並不能劃上等號)。 這本書讓我學到的一個智慧,就是要多問問題。很多時候,答案必須靠自己主動尋求才會找到。 首先,要接受這勢必是個耗時費力的事實,醫師沒有義務主動提供所有的醫療選項,畢竟這世界太大太複雜,真要向病人交代所有可行的療法,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再者,醫師的有醫療責任要扛,在這人人愛 po 網提告的世代,醫師提供給你的治療選項,就是他長期接受的醫療訓練。 若你無法投入更多資源來對抗癌症,三大天王或許就是唯一解;相反的,若你願意擁抱世界、相信這世界必定存在更好的解方。世界很大,你絕對找得到比化療、放射、手術更好的治療方法。 適可而止的養生之道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一則報導,NBA 球星 Lebron James 一年花費近 200 萬美元保養身體,讓體能維持在頂尖狀態。執筆當下年逾 37 歲的他,體態依舊維持是聯盟頂尖,而這樣的成就背後所投注的心力,絕非你我能輕易想像。 書中羅列了預防癌症、治療癌症的各種方式。坦白說沒有一體適用的方法,讓所有人能免於癌症或治癒癌症。因此,勢必需要花投注一定時間的心力,去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道。 然而,正如前段所述,飲食和生活方式才是持盈保泰的關鍵。那些媒體報導長命百歲的人瑞,一定沒有常見的壞習慣,像是:熬夜、缺乏運動、愛吃燒烤炸物……。 看完這本書,我對於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有了覺醒。若我沒有 Lebron James 的龐大資源去實驗書中推薦的各種養生之道,至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才能打造好的體內環境,讓未來的自己感謝現在的自己。…

《原子習慣》簡單4步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原子習慣》簡單4步驟,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一、為何而讀 強化習慣、感受複利 本書是 2019 年的暢銷書,網路上看過不少人推薦,也曾在書店簡單翻閱,然而一直未放進自己的購物清單中。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閱讀過《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自認很了解習慣如何養成,並且也用書中方法身體力行。 一次偶然的機會,和朋友交換閱讀書籍拿到這本書。由於借閱時間壓力,不想拖太久歸還便隨身攜帶著看,想不到一看之後欲罷不能,《原子習慣》一書再次顛覆我對於習慣的認知。 二、本書重點 作者 James Clear 點出習慣養成的四大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概念分類很相似,《為什麼》一書用的是另外四個重點:提示、行動、獎賞、信念。 有了這四個概念後,接著就是分別列出建立好習慣,以及杜絕壞習慣的強化方針。 全書 20 多個主題圍繞在這個矩陣中的概念做延伸討論,每一篇都非常精彩! 這本書有一個貼心的特色,作者在書籍開端列出了索引,引導給那些在習慣養成上,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有特定問題的讀者,可以直接參閱某一頁的主題,就《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定義來說,可說是非常用心的作者。 在下一段,我將列出 3 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概念。有興趣更近一步了解的讀者,我十分推薦這本書。 我認為打造「原子習慣」就是一種生活中複利的概念,越早養成好習慣,將會一輩子受用無窮! 三、重要概念 以下三點,是我自己從書中挑選出來最打動我的點,列出來和讀者們分享交流。 身份認同 書中有一張圖揭示了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第一個核心的層次是身份認同。這個概念對我來說蠻震撼的,之前我的想法會認為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黃金思維圈的核心「Why」為何想要養成這個習慣? 但是在這邊作者用一個新的視角來論述,雖然說「我想成為XX的人」的問題背後也是會有一個原因,但是當使用身份認同的角度來切入,在習慣建立的其他面向的理論和實作可以更順暢的進行。 在認分認同這一點,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被單一個身份給綁住了。 讓身份保持渺小 – Paul Gragam 不要讓一個身份定義了自己,而要塑造自己在不同的角色間去成長。 打個比方,一名軍人定義自己:「我是為了國家光榮而戰的軍人」;父母定義自己:「我是個盡責養家的父親、母親,只要看到還自平安健康長大,我就死而無憾了」,那麼當他從戰場、職場退休後,要是依然抱持著如此的自我認知,自我認同感就容易快速崩塌,所以這樣單一的身份定義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讓身份: 富有彈性 適應變動的環境 是我們在定義自我的時候可以去參考的方向。 所以我在讀完身份認同之後,就為自己定義了「我想成為XX的人」。很多美好的想像,直到寫下來之前,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會這麼想,推薦讀者可以試著花一段時間靜下心來定義理想的自己。 建立習慣的壞處 缺乏自我覺察是毒藥,反省和複查是解藥。 習慣建立之後的好處就是可以不經思考就做出來,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但壞處就是:因為習慣了,所以容易失去覺察的能力。事情的進展一但因為習慣,就容易視為理所當然,人就容易退化、缺乏創意。 這個情況,我在閱讀完《清單革命》之後,為生活各方面制定了一些清單,接著聽到 BOS 修禾老師在創意小課程提到扼殺創意的其中兩個元素: 太過遵守 SOP (清單就是一種) 太仰賴習慣 這讓我反思,過於依賴清單的生活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 其實在實作的過程自己心裡漸漸有了答案,而做這在這邊也呼應了我內心的想法,那就是「建立一套反省系統」。 他提出了自己的反省複查系統有兩個,分別是:年度複查、誠實報告。 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過去幾個月透過和作者相同的方式,使用子彈思考整理術來做同樣的反省系統,對於生活各方面發生的事情,變得更有意識的自我覺察。這邊先簡單揭示幾個小方法: 自問:做得好?做不好?學到什麼/如何改進?(這方法恰巧和本書作者完全一致) 觀察:觀察在每件事情上產生的情緒,追蹤紀錄,讓自己盡量維持在低情緒波動狀態 修正:學到或可改進的地方,檢視自己現有系統,著手修正。可能是清單、也可能是日常工作流程 這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到位,就和習慣建立一樣。 但是持續反省、持續覺察,帶來的就是持續進步,而且這個效果絕對是複利的!我的老天鵝阿,開始研究投資之後,對於複利的概念真的完全無法抵抗。 所以不要怕習慣建立之後的副產物,建立反省系統就是持續進步的關鍵。 獎賞的矛盾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一本經典書籍,故事簡單、概念易懂。 這個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空間下,將棉花糖放在孩子眼前,並告訴他,如果你晚一點吃,將會得到更多,用此方式來測試孩子們的反應。專家將會等待和等不及直接吃的孩子分為兩組,而後追蹤這些孩子們長大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