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數位大掃除》孩子需要你的全心全意,你卻忙著刷屏追劇?數位工具必備指南

《深度數位大掃除》孩子需要你的全心全意,你卻忙著刷屏追劇?數位工具必備指南

你身邊是否有一種人,與你吃飯、聊天、看電影,依然拿手機出來滑個不停? 或是在排隊、搭車、等人的空檔,也會沒來由的一直看手機呢? 下班後累了一天,回到家想好好休息,眼球總是不聽使喚地黏在各種螢幕上呢? 親愛的,你不孤單! 這些掙扎我也曾經歷過;好消息是,我從泥沼中爬出來了。這篇文章,我整理《深度數位大掃除》書中 3 個重點,並與你分享我執行「數位斷捨離」的實際作法與心態轉變。 生活困境 一月中的一趟航班,與一位 captain 聊到隔離生活,他分享了一部近期精彩的 Netflix 美劇《命運航班》。於是乎,我的飯店隔離生活,一個不小心就被追劇時間充斥,大幅減低了生產力,間接影響了許多排定的計畫。 這讓我有點氣餒,每天使用子彈筆記,怎會為了追一部劇而輕易地破功?我不禁好奇 – 使用數位裝置的心理因素及解決辦法,決定 2022 第一季優先閱讀這本瓦基推薦的好書,以解決我的數位生活焦慮。 學到什麼? 1.理解注意力黑洞 Phillip Morrisa 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 商店想要你的靈魂。 「注意力經濟」這個詞彙最早是在 1994 年提出。 其實從更早的報紙時代,西元 1830 年第一份廣告版面被賣出去的那一刻,人們的注意力就此被商人掌控了。科技的轉變,讓我們在短短兩百年間,資訊媒介從報紙、廣播、電視,進化成網路時代的電腦、手機、平板。 人類稀缺的注意力,從縫隙尚存的實體世界,跳轉到無所不在的虛擬世界。即使擁有的時間和老祖先一樣多,但是科技公司用創新的手法操弄著「間歇的正向強化」及「社會認可」(社群媒體公司宣稱他們提供的服務),我們只能全面繳械,交出注意力控制權。 2.找回獨處能力 即使你在最安靜的環境,只要讓別人的想法潛入你的腦中,獨處就蕩然無存。 在科技與網路興起的時代,人類第一次面臨「獨處消失」的危機。 我們深怕自己錯過一丁點的資訊,任何孤獨的空檔,就要讓「電視、音樂、手機、平板、播客……」把它填滿。哪怕真正有用的資訊,可能不到 1% 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完全無法擺脫他人思想的影響,失去了個人發展的機會。 一位社會評論家說道,獨處帶來的好處:「新的想法、對自我的理解、親近他人」。 林肯、富蘭克林、梭羅,都是願意花時間,實踐獨處的偉大人物,他們充分運用獨處的時間,對美國的政治、公共行政、文學、哲學等領域,做出極大的貢獻。 至於獨處是否有具體的做法呢?書中列舉了非常多心態面與方法面的素材。我認為對於現代人來說,最簡單有效的或許就是「放下手機」。放下手機,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與大自然對話,你會發現沒有數位裝置的生活,真的不是世界末日。 3.重拾休閒活動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之所以有滑手機的強迫行為,是因為要填補缺乏休閒生活而產生的空虛感。 會不停滑手機,或許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積極尋找一個有趣的休閒活動,以填補空閒的時間。我相信一旦找到了,空閒時刻滑手機就不再是個吸引人的選項。 書中分享了幾個找尋「良善嗜好」的大原則: 主動且勞心費神(投入精力與從休閒獲得的滿足感呈正相關) 在實體世界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需要社交的實體活動 如果真的忍不住,限制自己在特定時段、裝置、環境使用社群媒體,主動安排時間給優質與劣質(耍廢時段)的活動,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做法。 我的後續行動 1.手機軟體刪除 我的意志力很薄弱,要一直撐到閱讀完這本書後,才忍痛把社群媒體從手機上移除。 上一回我這麼做,是學飛考航空公司的準備期間,一邊做外送一邊準備考試,時間實在很有限,當時狠心刪掉社群媒體以提升備試專注力,確實收到不錯成效。那次經驗也是我人生首次意識到為了一個重要目標,人的潛力可以成長到無限大的經驗!(關於民航局筆試準備,有興趣可參考這篇文章) 除了刪除社群媒體,最難以割捨的,其實是上癮已久的「部落衝突」手遊,一個陪伴我無數個 5 分鐘閒暇時光的良伴,在意識到他對我帶來的傷害,我也一併刪除了。…

疫情期間,我都聽哪些 Podcast?

一、故事緣由 Covid-19 疫情期間,改變了許許多多人的生活型態。 在家工作、在家隔離、在家耍廢……各式各樣的在家活動因著這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也間接促進了 Podcast 這個在國外行之有年的媒體產業在台灣一時之間火熱了起來。 從擁有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到現在,我一直都是 iPhone 的使用者,因此 Podcast 這個 Apple 原生軟體其實已經認識它好一段時間了。過去曾斷斷續續的聽一些節目,像是科技導讀、The Joe Rogan、TED Talk、Coffee Break Spanish 、Aviation Career Podcast… 這些都是在該平台上,持續創作的好節目,然而我也是心血來潮偶一為之的收聽。 但隨著近期生活型態的改變,意識到自己收聽音頻(本文將音頻和 Podcast 交替使用)的頻率和時間漸漸提高。而我也發現,要找到一個對味的 Podcast 說真的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這當中有很多變數要對得上。 比方說:主持人講話的口條、態度、禮貌程度;內容的深度、廣度、重點集中程度、音頻時間長度、乃至於我個人可收聽時間的長度,都會影響我當時所選擇的音頻類型。 而今天想介紹的就是我近期持續訂閱收聽的幾個 Podcast,各有特色,我各自簡單介紹。希望大家也能從中找尋到一些靈感,找到自己喜歡的 Podcast。 二、音頻推薦 大人的 Small Talk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 Joe & Bryan 這應該可以說是近期我最喜歡的一個節目。 每集節目由兩位主持人 Joe, Bryan 輪替主持,探討一個「成熟大人」會碰到的課題。他們運用多年的職場經驗+專案管理思維,給出一些建議和方向,我認為都非常實用。 內容不打高空,用故事和邏輯的方式教聽眾看懂人生的各種「局」。在運動時間我還真的不敢收聽該節目,因為會聽到很多重點想要即時記錄下來,但如此做勢必會中斷我的運動。 這節目另一個我喜歡的特點就是時間長度的掌握。一集節目大約抓 20-30 分鐘,對於一般人專注時間長度,我覺得是非常恰到好處! 我特地在手機備忘錄開了一個「大人的 Small Talk」 音檔資料夾做筆記,可見我對於這節目的喜愛程度! 通勤十分鐘 On…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Pomodoro 番茄鐘工作法 體驗分享

ㄧ、故事緣由 番茄工作法 這個方法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曾聽過,但是過去懵懂無知的我從來沒有認真研究或是親身執行過。 直到近期進行做效率 Produtivity 的研究,才重新正視並且執行它,實際運用了半年後,心中默默遺憾沒有早一點開始實踐這個簡單好用的工作方法,稍後會說明為什麼。 在進入主題介紹前,先說一個故事。 我出國學飛之前,工作背景是程式設計師。期間曾在一間外商公司工作約兩年的時間。外商的工作環境、氣氛,相較我再之前(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的公司(非常日式文化)差別很大。 在外商公司,每個人擁有自己的一個 Cube,可以享有自己的工作空間,老闆也鼓勵有問題時彼此交流,加上員工年齡也相仿,相處起來都十分融洽。這段工作期間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同事,這邊先稱為 K大,K大很風趣,每每在工作一小段落後,就從他的 Cube 滑出來(滾輪式滑椅)走一走或是泡杯咖啡,講講冷笑話,亦或是開始思考問題,有需要的話他也會禮貌的詢問是否可以打擾一下問問題,是屬於有禮貌又不會造成干擾的行為。 一直到這陣子我才領悟到他真是個聰明人,遵循 Pomodoro 的模式工作,適時的讓自己進到大腦的發散模式(在大腦喜歡這樣學文中有提及),是身為一個工程師要發揮創意的一個必要階段,而愚昧如我,只知道死盯螢幕把程式碼一行行想辦法拼湊出來,殊不知讓大腦切換操作模式,才是更有效率的工作模式,也是讓自己走得更遠的聰明方法。 二、概念介紹 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是在 1980 年代之間由 Francesco Cirillo 所創立。它的概念很簡單,就是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的概念。Pomodoro 是義大利文的番茄,為什麼用這個字,單純是因為發明人一開始是使用番茄外形的計時器而以此命名之,簡單又好記! 我認為此方法結合了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科學的理論基礎。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大多數有專注時間的限制,一般人很難維持長時間的專注。而可以維持專注的時間長度因人而異,但基本上不會差到太多。這現象也形塑了我們世界運作的模式,為何我們大部分人是朝九晚五上學工作?為何一堂課就是 40-50 分鐘。而不是一口氣上好上滿兩三個小時,其實背後都是有原因可循的。 因著人體有這樣的運作限制,因而誕生了番茄工作法。以交替的工作、休息輪替+分割時間區塊的工作方式,協助人們達到最高的生產效率。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大學》 出自大學的這句話,這裡的「止」,乃是說止於至善。但我自己卻常不由自主的把這個「止」和「停下來」作為聯想。在 25 分鐘裡面認真工作,我認為大部分人都可以辦得到,然而,Pomodoro 技巧的 5 分鐘才是真正關鍵,這個關鍵 5 分鐘其實就是要我們適時「停止」下來的概念。 停下來,讓自己的思緒沈澱。 停下來,回想剛剛自己學了什麼。哪裡沒有做好,可以如何調整方向。 停下來,計畫接下來的 25 分鐘可以往什麼方向全力衝刺。 因為番茄工作法的原理簡單易懂,下面這張圖清楚揭示了整個操作的方法和流程。 三、實作分享 我自己在這個方法上受益很多,也在實作過程中跌倒、碰撞過,因此才興起這個想法,寫一篇文章分享在實踐過程的一些心得,期望幫助正在閱讀的你管理自己的專注力。 因為專注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時間次之。 1️⃣.工具 這邊列出我曾經使用過的工具。 鬧鐘:iPhone 原生的軟體。 我一開始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就是用手機原生的鬧鐘,簡單好用,無需瞎操心任何設定的問題。 優點:簡單方便 缺點:容易忘記操作…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比時間更重要的資源,就是你的精力與專注力

一、為何而讀 這本書是偶然在一間二手書店翻到的,被標題吸引,翻到目錄看了幾頁.發現都是我感興趣的內容,就把它帶回家了.因為正值人生大量閱讀的階段,所以我認為一開始的選書都會因著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來挑選.對於這本書標題、內容的著迷,應該就是我認為自己不足的部分,簡言之,解決個人的生產力,應該是我會想要來念這本書的原因. 二、概念界定 建立/定義自己人生個面向的價值觀和影響力,找出自己真正想改變(提升生產力)背後的動機. 掌握黃金生理時段: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舉例來說,清晰大腦的時段不要拿來滑手機、看電視;疲憊的時候不要想做關於創意產出的工作.那是在跟自己的身體對抗. 三重點法則:人的專注能力有限.可以的話,將每天專注的項目限制在三項.完成這三大項目之後,成就感隨之而來.這和另一本書『選三哲學』的概念不謀而合. 建立清單:計畫清單、等待清單、拖延清單、維修日清單…… 這部分參考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也是一本談論生產力的好書,之後會再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想法. 用對方法:飲食、運動、冥想、睡覺、認識你的大腦結構、一次做一件事…… 三、個人心得 看完這本書後,我特別佩服作者的是他的研究精神.他願意辭去自己過去的工作,靠著家人、朋友的支持,用實驗的精神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生產力這件事情. 俾斯麥曾說:「笨蛋才從自己的錯誤吸取教訓,聰明人從別人的經驗中獲益.」 我相信這個世界會進步就是因為有那麼多這樣的「笨蛋」,然後他願意分享自己的錯誤之後,再由「聰明」的人從他身上學習.但是要勇於成為這個笨蛋也是需要十足的勇氣和決心的! 作者用了八大主題、26個篇幅來講述他在閱讀了各樣的科學研究文獻、書籍、影音資料後,自己實地去 try-and-error 的心得分享,非常值得一讀.最重要的是要照著書中的建議去思考、執行.在書中一開始有一個建立價值觀的練習,我覺得對於我個人幫助非常大. 當有了一個強大、明確的價值觀建立之後,做一件事情才會有動力、才會享受在其中,進入心流狀態.而這個價值觀把它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之後,就會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有一本書叫做『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句話歸納就是養成習慣的迴路就是「提示」→「習慣行為」→「獎酬」,當建立了這樣的機制,養成一個持續的習慣,我認為也是提高生產力的另外一種形式彰顯.因為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認知(價值觀),才能形塑我們個人的習慣.而習慣把時間花在哪裡,怎麼樣運用時間、精力、專注力來做事情,就是生產力的展現. 所以我個人歸納的順序是:價值觀 -> 習慣 -> 生產力.不知道各位讀者您是否同意呢? 另外一個想分享的觀念就是追蹤時間.財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理財,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記帳,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在哪利.相對的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去記錄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裡. 我在讀過此書之後,曾經使用 ATracker 這個的 APP 來追蹤時間,後來在持續學習、創造的過程中,目前是使用 Google Spreadsheet 來管理時間,方法百百種都是可以變通的,重點是背後的觀念. 四、觀念總結 這本書要整理的一個最大的重點就是定義何謂「生產力」. 它是時間、精力、注意力的集合.我蠻喜歡這樣的定義.坊間講時間管理的書很多,分享提高精力/精神的方法也不少,而近期在講注意力最打動我心的就是『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書.結合這三個重點的書就是此書了. 我相信只要學會方法、用對方法,人人都能提高生產力!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博客來購買連結 推薦指數 4.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