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數》成功究竟有沒有方程式?

《異數》成功究竟有沒有方程式?

為何而讀 《異數》這本書,在過去很多閱讀的書籍或書評都有提到這本著作,這次和前一本書《從 0 到 1》同時入手,很碰巧的《從 0 到 1》的作者也提到了這本書的內容,他想說的是,《異數》中有些事實,是作者也沒有交代清楚的,讓我更加想要知道究竟這本書是在聊些什麼?為何矽谷創投巨人 Peter Thiel 也會對這樣一本書發表意見。 本書重點 本書要講的不是大樹,而是森林。 本書作者 Malcolm Gladwell 舉出大量成功人士的故事,並試著用大數據的方式挖掘出這些人他們成功背後人們沒有看見的原因。在不平凡的的小細節中,看見超凡人類是如何出類拔萃。 結論是:沒有單一元素可成就不凡,但缺乏某個重要元素,也將註定與超凡擦身而過。 書中提出一個最常被引用的概念為一萬小時定律,該定律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從平凡變超凡的必要條件。」 《異數》重要概念 馬太效應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福音 25:29 作者引用一個研究:從加拿大某一個冰上曲棍球隊員名單的組成,擴大到整個曲棍球聯盟,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 出生在年頭的隊員佔比極高。而這根本的原因,乃是曲棍球聯盟年齡分級規定所造成。 接近年頭出生的孩童,身體成長、發展的時間較同年年尾的人有更多優勢,這優勢一開始或許不明顯,但是當「優勢 X 機會 X 刻意練習」 那就是複利等級的差距。 馬太效應又稱為巨大效應,對我來說,就是複利效應的同義詞,時間累積造成無法超越的優勢。 只是這個故事當中的時間優勢,不僅僅是時間,更參雜了時機(出生的年月份)在其中。 一萬小時定律 十年代表一萬個小時的苦練。 一萬個小時就是敲開成功大們的神奇數字。 書中一萬小時定律時間,我簡單估算如下  Bill Joy 在電腦中心寫程式時間:8h x 365d x 5y = 14,600h Bill Gates 在湖濱中學、資科電腦、華盛頓大學寫程式累積時間:7y(時數不詳) Beatles 在漢堡駐唱總時數:1200場 x 5h = 6000h+ 這些厲害的人,除了他們的天賦、出生、環境條件外,不能否認的是他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在專業上,才有如此非凡的成就。 實用智能 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以及說什麼,以達到最大效果。 書中舉了歐本海默 vs. 克里斯.藍根對比的故事為例子。 兩位同樣高智商的人物。一位最後是原子彈計畫負責人,另一位終其一生懷才不遇,直到參加了電視解謎比賽,他的故事才被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