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讀懂經濟學,讓你擁有一顆冷靜的腦與溫暖的心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讀懂經濟學,讓你擁有一顆冷靜的腦與溫暖的心

為何而讀 了解經濟、掌握局勢 尋求不公義源頭與解決方式 在閱讀《貨幣戰爭》、整理《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影片,並研究全球經濟體房市、股市一段時間,我看見了這個世界存在很多的有趣之處與不公義之處。 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好奇心雷達,對於經濟與金融領域不斷逼逼作響。 於是我花了一些時間,上網搜尋經典的經濟類型書籍,而這本《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就是其中一本不能錯過的書籍。 本書重點 本書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色。 經濟歷史梳理 經濟理論介紹 作者 Niall Kishtainy 是一名倫敦政經學院教授,他用 40 個篇章,把人類自古希臘時期到 21 世紀,所有關於經濟學的理論,都清楚明白地介紹了一回,沒有過多的主觀評論,用非常客觀筆法描述時代背景,與這群偉大經濟學家的思考脈絡。 《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重要概念 經濟學是什麼? 經濟學家需要「冷靜的腦、以及溫暖的心」。 這本書讀來,真的令我大呼過癮、愛不釋手。 作者透過簡單明瞭的文字,讓我了解從故至今的經濟學家們,是如何思考世界的問題。 書中第一章開宗名義的介紹,他心中的經濟學是什麼? 研究稀少性的學問 討論人類行為的科學 一股變革的力量 我在讀完後,也想用幾句話來總結,我心中的經濟學是什麼? 訓練思考的工具 鑑往知來的濾鏡 通往幸福的鑰匙 詳細的說明,會在下一大段「讀後心得」中,做更進一步分享。 印象深刻的經濟學家 在分享心得之前,我想帶讀者認識從古希臘到 20 世紀,我精選出一位該時代令我印象深刻、偉大的經濟學家,並簡述他們的理論,及帶給世人的影響。 古希臘 – 柏拉圖 (429-347 B.C.) 理論 理想國 分享(無私有財) 影響 從哲學思考經濟、人生問題 後代對於理想國的憧憬,與「理想」相關詞彙之命名 中世紀 ~ 17 世紀 – N/A 這段期間,「騎士精神、基督信仰、封建主義」當道。 即使商業帝國漸漸成形,仍未有突迫性的經濟理論出現,要到下個世紀,經濟學才發展成為一門顯學。 18 世紀 – 亞當.斯密 (英 1723-1790)…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一張全息圖讓你一看就懂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一張全息圖讓你一看就懂

寫作緣由 大學時期沒有認真讀經濟學,一直到接觸投資,才讓我想深入研究經濟學。 《原則》一書的作者,也是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在書中提及他曾為協助多國政要解決財政、經濟問題,自己出版了一支解釋《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的影片給他們參考。抱著好奇心,上 Youtube 看完後,著實讓我驚嘆不已。 我認為這支影片的存在價值,有必要讓世界上所有人明白 – 「經濟」這個特別的機器,到底是如何推動這個世界前進,以及它所存在的週期奧秘!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影片大綱 什麼是經濟? 解釋經濟這個抽象概念,我認為一兩本教科書,都很難做到百分之百。 經濟,是一個人類結合「生存、交易、慾望與信心」等多樣元素,揉捏而成的產物, 作者將它比喻為「機器」。 隨著時間推移,它的型態必將隨之漸變。 Ray Dalio 用短短 30 分鐘的影片,盡可能道出「此時此刻的經濟機器」模樣,並點出是什麼在推動它、而我們又為何要了解它。 我借花獻佛地將這支影片,拆成五階段視圖(下段的全息圖),期望能幫助讀者在觀看影片之時,能交叉參照此圖,相信對於「經濟機器」有更全面的掌握。 A.完整經濟週期 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從歷史上來看平均約 100 年,分別由三種週期組成: 生產力週期 短債週期 長債週期 週期的驅動力來自於人性: 消費主義 延遲償債 長債週期的上升趨勢,稱為「槓桿化階段」;相反的,長債下降趨勢,稱為「去槓桿化階段」。 去槓桿化又可再拆分為「蕭條、通貨再膨脹」階段,這部分我們到 E 段會補充說明。 B.經濟組成 我使用圓餅圖來呈現「經濟、市場、交易」的階層關係。 在總體經濟的角度,經濟和市場比較容易被混用,然而兩者所含括的元素截然不同。 影片沒有詳述,我也非專業人士,就不在此贅述兩者差別。 這段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交易的構成元素。 一筆交易發生,會有買方和賣方兩種角色,而賣方會接收買方的「貨幣或信用」,給予買方所需的「商品、服務或資產」。 信用在交易中稱為信貸,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然而在當代經濟交易中,卻佔了絕大多數的比例,貨幣占比僅是九牛一毛。 無數的交易集合,就稱之為市場。而無數的市場集合,則稱為經濟。 經濟含括的範圍可大可小,小至一個國家,大至區域或國際組織,都可視為一個經濟實體。而經濟實體,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週期。 C.短債週期 因版面配置,圖中只呈現短債上升週期的形成。 不論短債或長債週期,皆有上升與下降趨勢。 短債週期一般為 5~8 年,主要由「信貸」推動。 人們會隨著信貸取得的難易度,而呈現不同消費方式的傾向。 上升週期 信貸容易(利率低),人們傾向借款花錢。 一個人支出提高,代表另一個人的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同樣促成信貸的優良條件,如此循環下去,套入經濟的價格公式(價格=支出/總銷量),價格終將提高,造成通膨。當通膨過度,央行就得要出手干預,也就是所謂的升息,此時為上升週期的頂點。 下降週期…

《蘋果橘子經濟學》我們究竟該相信什麼?

《蘋果橘子經濟學》我們究竟該相信什麼?

為何而讀 蘋果橘子經濟學,原文書名為 “Freakonomics”,應該譯為怪胎經濟學,因為書中所探討的問題看似都是怪胎(freak)才想得出來。 在去年閱讀了《窮查理普通常識》、《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讀懂一本書》之後,漸漸感受到建立各專業領域心智模型的重要性。趁著年假期間整理手邊擁有、尚未品嚐的書,打算先朝「勒緊褲帶」的方向,也就是暫時克制自己一股腦想買新書的衝動,來進行閱讀探索。 這本書,期望能幫助自己用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而看完之後,真是意猶未盡,還請聽我娓娓道來我從書中獲得了什麼! 《蘋果橘子經濟學》全書重點 本書是兩位作者合著。 左:Steven D. Levitt(中譯:李維特),芝加哥大學經濟教授。 右:Stephen J. Dubner(中譯:杜伯納),紐約時報作家兼記者。 主要透過經濟學家李維特以數據的角度來問問題、看世界。 套一句知名主持人常用的綜藝梗「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這本書絕對夠格講這種話。李維特引用扎扎實實的數據給出推論,儘管有一些推論的結果並非能令普羅大眾滿意、甚至充滿爭議性,但不可否認的,就是這都是本著研究精神,用數據推導出的事實。 如果道德代表理想化的世界,經濟學代表著真實的世界。 全書六大篇章,作者使用數據和推論,以十分引人入勝的方式,描述一些我們平常看不到的生活現象。我試著用自己的理解後,重新為各篇章下標題。 原標題 新標題 以結論為導向的標題,讓日後對於書中的論述可以更有印象 ! 小學老師和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 動機透露你的行為 – 有錢能使鬼推磨 三 K 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之處? 資訊不對稱:善用資訊就是掌握優勢 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一起? 教育翻轉階級 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 墮胎合法化對犯罪的影響 怎養才算理想的父母? 身為父母,重要的是 – 你是誰 完美的父母,續篇:換個名字會更好? 取名字也有趨勢 尾聲:到哈佛的兩條路 人定勝天也有時 我眼中的李維特 博學 在閱讀此書的同時,正好在看愛因斯坦的傳記,也看完了好久以前塵封於書架上的《別鬧了費曼先生》。發覺這些勇於提出創新問題、跳脫傳統框架思考的大師們,都有的其中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博學。 這其實是很多特質結合後的必然結果,比方說:觀察力、好奇心、專注、問問題、跨領域學習…。這段我想表達的是,李維特不僅僅是經濟學領域的專家,也因為他能橫跨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犯罪學、教育學… 等領域,方能問出適切於社會的好問題。 信手捻來皆文章 用心生活,日常生活所碰到任何事件皆能提問。 書中絕大多數的文章來源不外乎是論文研究主題,抑或是作者生活實際碰到的困境提問。 這樣隨時提問的習慣,造就了他們網站在推出本書後,仍有持續的文章產出,也有後續的一系列書籍出版(這也是我認為看書其實是最省時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因為書籍過濾了多數的垃圾、整理了少數的精華)。 用數據說話 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用數據說話,沒有例外。 這也是身為經濟學家李維特所擅長的事。在看似毫不相干的數據中,找出關聯性,清楚的區分所謂「關聯性」和「因果性」。 即使一些數據上得到的結論,和人腦所期待的結果對不上,可以肯定的是:數據不會說謊,人會。 數據帶出的事實,往往會踩到人類的舒適圈、道德界線,但經濟學家的責任就是用數據來說出人們不願意面對的客觀事實。雖然我沒有看過《真確》一書,但我相信該書作者做的事,應該和李維特是類似的,特別的是李維特勇敢在…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一、為何而讀? 解決知識焦慮問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是幾個月前在博客來大量買書時,為了湊單一出版社三本75折的選書,所以不在原先計劃內,單純是被書名和作者吸引。羅振宇在大陸共享知識圈可以說是想當當的人物,主持節目「羅輯思維」橫貫中西知識,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大眾說書,並在每年跨年固定舉辦為期四個鐘頭的跨年演講,滿足現在人的知識焦慮,還有不願意沒時間讀書的知識需求。 我沒看過他的節目,倒是聽過幾集「得到」音頻,然後之前拜讀兩本李笑來的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作朋友》,也是得到平台上的講師,知識含金量相當高。 有能力建構自己知識觀點和思考架構的通才一直是我嚮往的目標,在《窮查理普通常識》中,查理.蒙格就詮釋的十分到位,方法百百種,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進一步理解作者對於這種焦慮所給的方針是什麼? 二、本書重點 看完全書,發現其實很難歸納出一個系統性的重點。作者透過大量的閱讀素材理出一套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脈絡,而自成一套結論,這套結論也不能說 100% 正確,只能等待時間去驗證,但是過癮的是看他整個推論的過程,雖然是一部非小說作品,但是過程就像看小說一樣精彩。 全書用五大主題切割,分別如下: 1.知識焦慮 閱讀的唯一目的,是升級自己的認知 書中以牛頓對於現在社會社會貢獻為開端,藉由他對於科學和世界的連結一個承先啟後的地位,引導出來,在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取得和統整更容易,只要有心,我們可以站在無數的巨人肩膀上做思想上、技術上的創新、突破。 2.經濟學 聰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實的人 這篇章作者花最大的篇幅撰寫,我認為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我看下來最精彩的部分。 「用經濟學家」的腦袋來看這個世界是作者想表達的論點。所以他舉了很多用經濟學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並且歸納出分辨事實和價值判斷的差異。 3.創新 對系統進行優化也是一種創新 這一部分引用了大量來自 Atul Gawande 一位外科醫師的著作裡的故事,過去我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書摘《清單革命》。作者顛覆了以往對於創新的定義,認為只要將一件事情「持續做、系統做、拼命做」,也就是匠人精神,其實過程中就能實踐創新。 4.商業思維 每個員工都應該要有創始人的心態 細菌、病毒的特性:微小、變異、破壞性,以及用「球隊」、「聯盟」而非家庭來看待公司,是這篇表達的重點。 5.這個世界會好嗎? 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絕,「一針頂破天」,這才是未來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方向 《物演通論》王東岳(筆名非魚子)著。作者借用這本書的概念來總結全書的觀點。原書的結論「遞補代償」是一個對於全人類發展悲觀的結論,但作者卻用自己的視角給出來了一個樂觀的結論和建議方針,至少是對於未來的企業,但我認為同樣結論可以套用到個人身上。 以上各段重點我明白只有搔到癢處,但也只能搔到癢處,因為再過度整理,其實就可以寫一本書了,這就變成「說書人說書的說書」。然後對這本書而言,我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算是對作者的尊敬,也算是為有心探索本書的讀者保留了些許樂趣。 如果試著用最簡單的一張圖來說明本書的架構,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站在眾多思想家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經濟模式得到一個解答。 三、個人心得 如果要回答看完書後有沒有解決原先我帶的目的「解決知識焦慮?」我會回答: ❌沒有。 因為這本書的結論,最後僅闡述作者自己個人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對於書本下的標題,我認為並沒有交代一個清楚的解答。而我也發現這世代的書籍比較傾向於這類型的下標方式,因為經典的書名(要被解決的問題)已經被過去無數人討論過、書寫過,因此要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只能用包裝的手法來吸引新一代的讀者,就是下一個比較不相關的標題,但是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又覺得他下的標題也沒有錯,因為再進一步思考,他依然部分解決了我「知識焦慮」的問題,於是我給的第二個回答就是 ⭕有。 透過整本書的思維推導過程,讓我對於知識的追求更加謙卑。我知道即使窮盡一生的時光,都沒辦法解決或是回答人生普遍會碰到一些很根本的問題,這包括: 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有沒有造物主?世界的規律是什麼?人類是否有可能解決某些已知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沒有辦法解釋,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是得依靠某些理論去相信,讓自己得以和過去、現在、未來的現象做連結,哪怕是處理過去的糾結、面對現在的困難、預期未來的不可知。 這也解釋了我當初因緣際會認識基督信仰並且會接受並相信,然後持續透過此信仰的價值觀來生活的原因。 我認為哲學家思考存在的問題、科學家用公式來解釋存在問題,神學(基督教)則是透過創造論來解釋存在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但是和神創論衝突嗎?我從未深究過《物種起源》這本書,只有中學時的簡單理解,但至少現階段的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些偉大的理論,從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嘗試對於這個世界的現象用一個通則的概念去加以解釋。 就像在經濟市場上,人們總是有一個傾向,對於過去市場發生的事情要有一個解釋,因為有了解釋才會心安,才能以這個解釋為本去預測未來市場的變化,這就是人思考的傾向。 所以我會說,知識的追求一切都關乎於解釋。當我有能力用各種同的角度去解釋現在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現象,那麼心裡就越更加的踏實,這份踏實是來自於一種對於環境的掌握感,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感。在追求安全感的過程,一定會伴隨著許多不安,比方說認知到所謂的「不公平、不正義、貧窮、極權、暴力、謊言、貪婪」…等等不可預測的人性,但是當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嘗試改變、貢獻的時候,那麼「意義」這個問題,或許就從中得到答案了? 世間諸多問題的解釋或許就不需要在當下試著去解釋了。 四、行動方針 持續地學習、思考,建構自己的思維體系 五、延伸閱讀 《文明是副產品》- 鄭也夫 《宇宙的鐘擺》- Edward Dolnick 《蘋果橘子經濟學》- St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