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為何而讀 會翻閱這本書是因為,在過去看到不少好書的作家,都推崇這本書帶給他們生命重大的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社區圖書館看到書名,就立刻聯想起埋藏在「我的閱讀書單」裡曾出現過的這本書名《活出意義來》,薄薄的一本書,我想不僅僅是作者賜予書名的意義,「活出意義」本身也是人類畢生要尋找的一個問題。 本書重點 作者 Viktor Emil. Frankl 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在二戰時期被納粹逮捕、逼迫、送到集中營,最後倖存寫了這本書並創造意義治療法。他也是在佛洛依德、阿德勒之後的第三代奧地利維也納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專家。(好奇為何心理學大師都出自奧地利維也納?) 三年如同地獄的集中營生活,他以精神科醫師視角,細膩、專業來剖析俘虜的內心轉折,讀來不僅深感悲痛,也佩服作者的生存意志。 書中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討集中營生活,中間穿插著俘虜的心理狀態變化。 第二部分則是作者根據自己遭遇,發展出來的意義治療法。 集中營歷劫 心理變化三階段 入營後:震驚、想自殺 例行生活:認清、無動於衷、冷漠、情緒死亡 重獲自由後:人格解體:無法意識「自由」、無感、喪失快樂能力,宣洩、精神失調 集中營生活 人只是一個號碼,死活微不足道 隨時可能被送到毒氣間處死 極度營養匱乏(一天一小片麵包)仍持續做粗工 沒有尊嚴的生活環境(無法盥洗、和排泄物、任何想像得到的骯髒環境共處,極度醫療資源缺乏) 無來由地遭受酷霸(俘虜的頭頭)鞭打 集體精神治療:一名精神醫師的談話(非常精彩的一段!) 意義治療法 Logotherapy 觀念或方法 較少回顧、較少內省,焦點放在將來 不強調「惡性循環行程」、「回饋機制」 求意義的意志:為他的理想與價值而生、而死 生命的意義:人要「負責」回答自己,也是人存在最重要的本質,途徑: 創造、工作 體認價值 受苦:轉念 尊重人的尊嚴,不把病人視為機器 重要概念 這一段列出來三個對我來說最深刻的概念。 痛苦中的心態:幽默、好奇心。 人的抉擇很不可靠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沈思來答覆,而是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覆。 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 個人體悟 這本書的結構很特別,一半是作者自身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另一半是在闡述意義治療法的觀念。沒有相關學術背景的我,多少能夠看得懂,但也只能就自己能理解的程度來內化吸收,回應自己的生命問題。 解開心裡的結 《活出意義來》這本書在閱讀過程當中,解決了我心中的很多疑問。 在我個人的信仰過程中,饒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會說是過程,乃是因為這不並非一個里程碑,乃是持續重複的循環。而會用到「饒恕」這個字眼,就可以想見一段關係曾經造成的傷害有多深,就像我長大之後才了解,為何政府需要每年對 228 罹難家屬道歉、致敬。因為過去造成的傷害不是政府一次、兩次的道歉、受害人一次、兩次饒恕就能解決的事情。 心理學實在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學問。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類都會試圖想要用自己的意識、語言解釋一切。 舉凡國際情勢、股票市場、社會案件……,人們天生就是有想要解釋現象的傾向。 而對於「人」的解釋,心理學家正好為我們把這件事情做到了,以致於我們很容易地以心理學家解釋的方式裡面找到情感的出口(代入),而我發現這個代入,往往會是存在心裡許久,一個跨不過去的檻的最佳解藥。 集中營故事的結束,並不代表這些倖存者此生不會在遭遇到痛苦;猶如對於過往事實的饒恕,也不會因為饒恕了過去,未來就沒有傷痛。造成傷痛的本體存在,就必須要持續勇敢面對它。 這本書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了解對我造成痛苦的當事人,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思考模式」所帶來的同理心,進而能夠做到持續的在信仰過程去經歷饒恕的愛。 集中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