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現在人為什麼要讀論語?

《于丹論語心得》現在人為什麼要讀論語?

為何而讀 本書初版於 2007 年,當年對岸有個非常火的節目叫「百家論壇」,出了一位知名說論語的講者 – 于丹,而後將她節目的論述集結成書,而有了這本《于丹論語心得》。 遙想高中時期,啟蒙導師非常熱衷於跟我們分享論語中的人生智慧,因此買了這本書,幾年間反覆看了數次,決定在這一次的閱讀,要創作出一些內容,以供往後的自己,在思想與成長軌跡上有所本。 《于丹論語心得》重點 七道,是作者自己的分類。 七,我認為對大腦而言是一個適切、好記的數字。 如此分類方式的好處,帶領讀者們用系統化的視野,查考這部不朽的經典。它們分別是: 天地人之道 心靈之道 處事之道 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 理想之道 人生之道 基於各分類主標題,我在其後加上自己的註解,並引用經文,抒發感想,紀錄自己多年後再次閱讀《論語》的體會。 天地人之道 – 用生命影響生命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地、人是古代中國聖賢共有的世界觀,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是西方教育的世界觀。 天:理解世界 地:專注自己 人:關懷他人 三位一體,不謀而合。 天才、地才、人才亦是生活對話常使用到的詞彙,古聖先賢的智慧,為我們指出清楚的方向,接近這種境界。 儒家的「天」,是靜默、樸素、莊嚴的天;和西方的「神」三不五時會給予人類啟示是有一點差異的。 我看見的孔子,當面對學生們問的人生問題,他以反問自己來尋找答案。在大自然和人群中,找尋一種和諧的力量,而這份和諧,就是來自於信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去兵、去食,最重要的就剩下「信」了,這是孔子對於「政」的答案。 當政者,要讓國家強大、國民幸福,屏除經濟、國防以外,最重要的是人民要有「信」。 對外,體現於人民對當政者的信任;對內,是以生命有信仰。 這絕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每個人終其一生持續學習,用生命回答問題,根據信念行動,再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心靈之道 – 氣定神閒的自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仁、勇」是孔子眼中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學生當中,有一位叫做子路,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率性又勇敢。在我看來,子路的個性,和聖經中的彼得很像。 有一次他問孔子「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這代表了,光有勇不夠,還需要「義」。這個義,在儒家來說,就是制約。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心中若隨時有一把尺,就不容易做錯事。而這把尺就是制約自己行為的規範,具體的實踐行動就是反省。若要追朔這份規範源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遠古的摩西石板、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現代的憲法、法律、命令……盡是規範。 聖經、儒家人物撰寫了永垂不朽的經書、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自省美德、卡內基的與人相處之道,都提供了人們一個清晰、可遵循的方向,這些智慧大師們,和孔子如出一徹地提出了一個方法 – 自省。 在學習的過程,動態地建立自己的自省清單,每天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