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Talks #10]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 觀後感 – 關於性高潮,10件你不知道的趣事

[TED Talks #10]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 觀後感 – 關於性高潮,10件你不知道的趣事

TED #10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 講者介紹 – Mary Roach Mary Roach,美國人,1959 年生,鑽研大眾科學,是《紐約時報》6 本暢銷書作家。 Wiki 個人官網 影片重點 17 分鐘短片,Mary Roach 用 10 張只有文字沒有插圖的投影片,幽默風趣地分享 10 件關於性高潮的小趣事。 你無法控制它 你不需要生殖器也能達到性高潮 你可以在腦死後達到性高潮 性高潮會導致口臭 性高潮可以治療打嗝 性高潮是為了生育 性高潮對於豬隻產量增加 6% 雌性動物比我們想像的還更享受性高潮 要在實驗室研究性高潮非常不容易 充滿娛樂性 射精最長距離:8英尺 男人經常手淫有很好的原因 一些心得 用健康的心態學性知識 這支影片因為是大眾科學,為滿足大眾對於較入們的身體科學一些好奇心,講者整理出來 10 個你我可能都不知道的性高潮冷知識。 看完後,內心的 OS 就是: ”Wow~這也太有趣了吧!” 性,就如其它具殺傷力的東西(財富、權勢、武器)很相似,人們想得到,卻又深怕它帶來的副作用,往往堅持自學、不假他人,並在探索的過程走偏而不自知,並讓自己深受其害。 如何認識身體、了解如何使用它、善待它,其實是近期才慢慢發展中的科學。然而「性」,就像大腦一樣,我們對於它依然有很多未知;但好消息是,有很多的已知,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學習的。 拜社群媒體之賜,有越來越多有影響力的人物,願意用正確、健康的方式,帶領民眾認識性,像是大量引用文獻的許藍方博士、用聖經教導真理的 The Hope 牧師 Peter,都能以吸睛的主題、真實有趣的口吻,和大眾談性教育,我覺得這在保守的台灣社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TED Talks #9]  What makes a good life? 觀後感 – 簡單卻深刻的幸福密碼

[TED Talks #9]  What makes a good life? 觀後感 – 簡單卻深刻的幸福密碼

是什麼東西會讓人感到幸福又健康呢? 財富?名氣?還是認真工作的帶來的地位、成就感? 長達近一世紀的研究,第 4 代接棒的研究員 – Robert Waldinger 親自站上 TED Talks 講台,與你我分享這個幸福密碼! TED #9 影片連結(What makes a good life?) 講者介紹 – Robert Waldinger 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主導有史以來最長的人類幸福研究計畫 –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官網 Wiki 研究計畫: Lifespan Research 影片大綱 長達近一世紀的人類幸福研究項目,研究計畫交棒到第4代 Robert Waldinger 手上。他在 TED Talks 講台上讓世人了解到,影響人類幸福的關鍵,就是「建立高品質的人際關係」。 重點整理 一、幸福健康的關鍵是什麼? 隨著年紀漸增,你可能想過幸福健康的關鍵究竟是什麼?該投注時間精力在什麼生命目標(Life Goals)上? 根據調查,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變有錢、出名、認真工作,就會得到美好的人生。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有一群研究專家,致力於研究這個議題長達 75 年 (2016),該計畫至今仍持續進行中。透過持續追蹤 724 男士不同階段的生命狀態,他們找到了答案! 二、研究結果 先給一個簡單又粗暴的結論吧! 幸福、健康、快樂的人生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TED Talks #7] The next outbreak we are not ready – 比爾蓋茲對於疫情的神預測

[TED Talks #7] The next outbreak we are not ready – 比爾蓋茲對於疫情的神預測

TED #7《The next outbreak we are not ready》 講者介紹 – Bill Gates Bill Gates,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電腦天才、創業家、科技巨頭微軟創辦人、慈善家、曾蟬聯全球首富多年。最近比較重磅的新聞是和結縭近 27 年的妻子梅琳達離婚。 影片大綱 此篇演講發表於 2014 年。 Bill Gates 回憶小時候,最擔心害怕的事情是發生核災;事到如今,人類最大的威脅,其實是病毒。 未來幾年,可能導致數千萬人死亡的不是飛彈,而是傳染力高的病毒。 重點整理 預測威脅 投資在大量資金於研發武器、卻很少投資在流行病系統上,正確來說,是沒有系統。以當年流行的伊波拉(Ebola)病毒為例,沒有待命醫療團隊、沒有即時個案回報系統、沒有部署的系統性方法、工具、治療流程……。 過去病毒案例 Ebola:死亡 1 萬多人 1918 西班牙流感:死亡人數超過 3000萬 Covid-19(2021.08.10 截稿前):全球死亡人數 403 萬,感染人數 2.03 億 解決方法 如何面對戰爭,就如何面對病毒 建立完善醫療系統 成立醫療部隊(醫師、專家組成) 醫方、軍方合作搭配 微生物演習 先進研發(疫苗、診斷) 可預見困難 這一切準備費用,難以估計,世界銀行當時估計,如果人類遭遇到全球流感疫情,粗估損失3 兆美元,但提前為此做準備的費用,必定遠小於損失的費用。 伊波拉病毒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要趕快為此做準備。如果現在開始,就能夠為下一波疫情做好準備。 一些心得 不見棺材不掉淚 很難想像,該演講於 2014 年發表,TED…

[TED Talks #6] How to speak so that people want to listen 觀後感 – 說話說到心坎裡的 4 個方法和 7 大誤區

[TED Talks #6] How to speak so that people want to listen 觀後感 – 說話說到心坎裡的 4 個方法和 7 大誤區

TED #6 《How to speak so that people want to listen》(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Julian Treasure Julian Treasure 是一位在聲音和溝通技巧方面的國際頂級演講者。 他在五場 TED 演講,觀看次數超過了 1 億次,該集《How to speak so that people want to listen》是觀看次數最高的演講。 Julian 專精於提高溝通效率,特別是對於那些擔任銷售或領導角色的人,並豐富了工作和家庭中的關係。 相關資訊 個人網站 Youtube 臉書 本文摘要 演講者 Julian Treasure 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教導觀眾說話的藝術。 包含了 7 個誤區、4 個原則、6 種表達方式,影片的最後帶領觀眾練習實際演練 “Voice Warmup”。透過思考整理,我將上述的 7, 4, 6 重點,轉換為容易記得的口訣,讓自己在日常生活能夠快速回想,反覆操練。 重點整理 話語的力量,可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一句話可以掀起戰爭,生靈塗炭;一句話也可以傳達情意,繞樑三日。 然而,為什麼有些人講話總是沒人想聽,卻也有人說話充滿了力量,得以改變世界,講者分享他的觀察。 七宗罪 Gossip…

[TED Talks #5]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觀後感 – 拖延者的症狀與解藥

[TED Talks #5]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 觀後感 – 拖延者的症狀與解藥

TED #5《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Tim Urban Tim Urban 和好友 Andrew Finn 共同創建了一個部落格,叫做 Wait But Why,主要探討主題為人工智能,外太空和拖延症。 Urban 本人是哈佛大學政府學的專業,因專精於科學相關的研究,曾受到 Elon Musk 賞識,為其公司撰寫文案,甚至關於 Neuralink 的相關深度研究文章。 影片大綱 拖延,是每個人必定會面對到人生課題。 有些拖延的任務有死線(Deadline),可以切成小目標,一點一點的完成,或偶一為之地燃燒小宇宙來克服。 那麼對於那些沒有死線的任務,要怎麼治好這個拖延症呢? Life Calendar,是本篇講者 Tim Urban 提出的一個創意解答。 影片重點 故事緣由 在大學時期,由於 Tim Urban 主修的科目,需要寫很多的研究報告,他發現自己總是有拖延的症頭。其中最誇張的一次,在 72 小時內,熬夜兩晚,趕出了 90 頁的報告。不出所料的,那篇報告的品質遭透了。 研究主題 事隔多年後,因為上述的故事,引發他突然想研究一個主題 – 拖延者 Procrastinator,他迫切地想知道以下問題的答案: Why:為何總是計畫,的卻是另一套? What:拖延症的人到底在想什麼?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造成? 在研究中,他驚訝地發現以下事實! 發現一:一隻調皮的小猴子 非拖延者和拖延者的大腦差異:兩類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理性決策者(Rational Decision Maker)。然而,拖延著的大腦,有一隻喜歡立即享樂的小猴子(你也可以稱之為小惡魔)。這隻小猴子,設法讓大腦裡的理性決策者失能,掌握當下發號施令的角色,像是瞎逛 Wiki…

[TED Talks #4]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觀後感 – 脆弱的力量

[TED Talks #4]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觀後感 – 脆弱的力量

TED #4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Brené Brown Brené Brown,幽默開場的斜槓講者:Social Worker/ Researcher/ Storyteller,休士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的研究教授,致力於研究人們的脆弱、勇氣、價值感以及自卑感。 在本場演講,她自詡為研究說書員(Researcher-storyteller)。個人網站連結。 影片大綱 本篇主題為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脆弱」乃是對於自我價值的掙扎,產生羞恥與恐懼。講者研究脆弱的本質,並試著解決這個問題。 她相信透過研究脆弱,找到脆弱產生的模式,接著用科學的手段預測、控制進而戰勝之。 然而事實是,在這個探索的過程,她一直以來的價值觀徹底瓦解了…。內心的狀態,待看了一年的諮商,才慢慢回復。於是乎,她勇敢地站出來分享這個動人的研究故事。 重點整理 Phase 0️⃣ 故事緣由 我個人認為這部影片的大綱不太好抓,因為故事的敘述不是焦點性,而是敘事性,而敘事的時間軸是跳躍式,每句話卻是字字珠璣。 我試著梳理講者敘事時間軸,切割成五個階段分鏡,描述她對於研究脆弱的心路歷程。 Brené Brown 描述自己一直以來都是拿 A 的學生。她發現,大部分的人習慣擁抱混亂,她卻擅長找到事物的模式、規律,厭惡不確定性。曾有一位教授說了一句話,她歸結為自己一直以來處事的信條。 If you can’t measure it, it doesn’t exist. 你無法測量的,就不存在。 從事社工超過十年,她希望以她擅長的方式 – 解決混亂,來研究個案,於是一開始先從「Connection 連結」這個主題開始。 Phase 1️⃣ 研究開始:是研究連結還是分離? 她無法理解,為何她想人們關於「連結」的故事,人們往往會告訴她那些關於「分離」的故事。就像當問人們愛,人們會談到心碎;問人們歸屬感,人們卻回應那些曾被排擠的經驗。 在這過程,她意識到了一些事情,於是抽離了原先的研究主題,轉向了另一個主題 – 羞恥 Shame。 Phase 2️⃣ 主題轉向…

[TED Talks #3]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觀後感 – 黃金思維圈,先問為什麼?

[TED Talks #3]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觀後感 – 黃金思維圈,先問為什麼?

TED #3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Simon Sinek Simon Sinek,一名專欄作家、勵志演講者。 Simon Sinek 以發現黃金思維而聞名,著有多本暢銷著作,相關資料整理如下: 個人官網 FB Youtube 個人著作(中文版@博客來) 我非常喜歡看他的演講,個人魅力強,講話清晰有條理,他的魅力強大到如果有機會,會想要包下他全部的著作拜讀。 其中的黃金思維圈觀念,也在我看完精準學習後,成為我的基礎思維模型之一。 影片大綱 作者引用多則故事,帶領聽眾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一個重要法則 – 黃金思維圈,由內而外是 Why-How-What 三層次。 WHY:你相信什麼?你的動機是什麼? HOW:你會怎麼做,以實現你的信念? WHAT:你做了什麼?WHY 的證據是什麼? 重點整理 問題 試著思考蘋果公司、馬丁路德.金牧師、萊特兄弟的特別之處? 發現 他們不強調他們要做什麼(What),而是告訴眾人他們為何(Why)這麼做。 黃金圈:Why, How, What 思考、行動、溝通的方法 從內而外,而非外而內 辨識企業問 Why 和 問 Outcome 的差別 Why:目的 purpose、出發點 cause、信念 believe? Outcome:利潤 散播法則 2.5%…

[TED Talks #2]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觀後感 – 偽裝,直到成為理想的自己

[TED Talks #2]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觀後感 – 偽裝,直到成為理想的自己

TED #2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 Amy Cuddy Amy Cuddy,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刻板印象,曾於哈佛大學任教,教授有關「談判、領導力、權力和影響力」,已於 2017 年離職。曾出版 《Presence: Bringing Your Boldest Self to Your Biggest Challenges》 一書。 影片大綱 「姿勢決定你是誰」是這篇文章的中文翻譯。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而身體語言,如「眨眼、握手、微笑、擁抱」等等…在溝通時,在人們交流時,提供了更多的線索。 作者從 “Fake it til you make it” 講到 “Fake it until become it”!這並不是欺騙,而是有生理學、統計學研究得到的事實。 在某些重要的場合,花了兩分鐘時間,做出開放、有自信、權威的姿勢,確實可以改變自己、改變人生。 這個理論的循環如下圖(不僅影響他人,也影響自己) 重點整理 姿勢 有自信、權威類型的姿勢,有以下數種: 神力女超人手叉腰姿勢 Open it up 展開身體:V字伸展、下巴微微抬起 坐著翹角 CEO 手擺桌面姿勢…

[TED Talks #1]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觀後感 – 我們需要3D的未來教育

[TED Talks #1]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觀後感 – 我們需要3D的未來教育

TED #1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附中文翻譯字幕) 講者介紹 Sir Ken Robinson 博士 (1950-2020),是當代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 他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在創意和文化教育領域提供貢獻,從而釋放並激發了人們和組織的創造力。肯爵士(Sir Ken)是 TED 歷史上最受關注的演講者,他在 2006 年發表的演講「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中譯:學校殺死了創造力嗎?)」 在 160 個國家/地區被在線觀看的次數超過 6000 萬次,估計有3.8億人次。 我到博客來的中文書籍去搜尋 Robinson 博士 有在台灣出版市場被翻譯的中文書,發現其中一本《讓天賦自由》也是幾年前的暢銷書籍,直到現在才知道該書作者,就是這位在 TED Talks 上點閱次數最高的演講者、思想家。可惜他已在 2020 離世。幸運的是我們得以透過他留下來的作品,將他的思想和智慧活出來,教育給下一代。 影片大綱 這影片是在探討關於教育以及智慧。短短 18 分鐘,實在沒辦法像閱讀完一本好書一樣,給出一些乾貨的實用方法或是操作流程。只能點出講者關鍵核心的重點,我試著把自己看完消化後的重點整理出來。 作者提出舊的現存教育體系的傾向,並點出未來教育應該走的方向,用簡單的 3D 歸納出,分別是: 多樣性 Diverse 活力性 Dynamic 獨特性 Dinstinct 重點整理 1️⃣.教育的目的:累積智慧、掌握未來 教育是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無法逃避的進化過程。 即使非人類的動物,存活於這地球上,也是透過學習來增加自己在環境中生存的機會,以延續生命。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但是透過教育,在系統化地學習過程中,我們累積更多高品質的經驗,來掌握未來。 2️⃣.現存的教育系統 目的 社會工業化 智力、學術導向 傾向 害怕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