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

《于丹論語心得》現在人為什麼要讀論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為何而讀

本書初版於 2007 年,當年對岸有個非常火的節目叫「百家論壇」,出了一位知名說論語的講者 – 于丹,而後將她節目的論述集結成書,而有了這本《于丹論語心得》。

遙想高中時期,啟蒙導師非常熱衷於跟我們分享論語中的人生智慧,因此買了這本書,幾年間反覆看了數次,決定在這一次的閱讀,要創作出一些內容,以供往後的自己,在思想與成長軌跡上有所本。

《于丹論語心得》重點

七道,是作者自己的分類。

七,我認為對大腦而言是一個適切、好記的數字。

如此分類方式的好處,帶領讀者們用系統化的視野,查考這部不朽的經典。它們分別是:

  1. 天地人之道
  2. 心靈之道
  3. 處事之道
  4. 君子之道
  5. 交友之道
  6. 理想之道
  7. 人生之道

基於各分類主標題,我在其後加上自己的註解,並引用經文,抒發感想,紀錄自己多年後再次閱讀《論語》的體會。

天地人之道 – 用生命影響生命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地、人是古代中國聖賢共有的世界觀,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是西方教育的世界觀。

  • 天:理解世界
  • 地:專注自己
  • 人:關懷他人

三位一體,不謀而合。

天才、地才、人才亦是生活對話常使用到的詞彙,古聖先賢的智慧,為我們指出清楚的方向,接近這種境界。

儒家的「天」,是靜默、樸素、莊嚴的天;和西方的「神」三不五時會給予人類啟示是有一點差異的。

我看見的孔子,當面對學生們問的人生問題,他以反問自己來尋找答案。在大自然和人群中,找尋一種和諧的力量,而這份和諧,就是來自於信念。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去兵、去食,最重要的就剩下「信」了,這是孔子對於「政」的答案。

當政者,要讓國家強大、國民幸福,屏除經濟、國防以外,最重要的是人民要有「信」。

對外,體現於人民對當政者的信任;對內,是以生命有信仰。

這絕對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每個人終其一生持續學習,用生命回答問題,根據信念行動,再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心靈之道 – 氣定神閒的自省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智、仁、勇」是孔子眼中的君子之道。

孔子的學生當中,有一位叫做子路,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率性又勇敢。在我看來,子路的個性,和聖經中的彼得很像。

有一次他問孔子「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這代表了,光有勇不夠,還需要「義」。這個義,在儒家來說,就是制約。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心中若隨時有一把尺,就不容易做錯事。而這把尺就是制約自己行為的規範,具體的實踐行動就是反省。若要追朔這份規範源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遠古的摩西石板、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現代的憲法、法律、命令……盡是規範。

聖經儒家人物撰寫了永垂不朽的經書、班傑明.富蘭克林的自省美德卡內基的與人相處之道,都提供了人們一個清晰、可遵循的方向,這些智慧大師們,和孔子如出一徹地提出了一個方法 – 自省。

在學習的過程,動態地建立自己的自省清單,每天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處事之道 – 剛剛好的距離

處事之道 - 剛剛好的距離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於論語當中教導我們的是一種平衡的哲學,過猶不及都應極力避免。

人與人相處,過分的熱情,是非必要的。當碰到真正值得珍惜的人,你要拿什麼來給他呢?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這個道理和之前看到的《被討厭的勇氣》中,「他人的課題」概念很類似。

很多時候,生活中一些亂象讓人看不下去,忍不住想插手干涉,卻往往弄的自己一身腥。

我自己的經驗是,做到適當提醒或協助,讓對方明白自己是可取得資源即可。毋需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認為什麼事情看不慣就要出手,出手後就一定要幫到底,攬了個「里長」的封號,我倒不覺得值得驕傲。

經常問自己:「何者為重?」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某前衛生署長,前陣子不斷在媒體前放話批評當局的施政作為,就讓我想到這句話。

批評與建議只是一線之隔,但是這條線的拿捏,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

三段經文,講到的概念都是拿捏分寸的藝術。

君子之道 – 善良、分享、行動

尋龍使者:拉雅

在論語中,「君子」一詞出現了 107 次,僅次於「仁」 (109次)。由此可見,「何為君子?」是孔子十分在意的一個課題。

善良

子曰:「君子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是懂得追求幸福之人。

「仁」是寬大的胸懷,不糾結於瑣事;「知」是智慧,專注價值、知所取捨就沒有煩惱;「勇」是內心勇敢、目標明確,自然無所畏懼。

「不憂、不惑、不懼」始於內心、終於外顯,而展現從容。在有限的生命,不怨天尤人,做最好的自己,是為至善。

分享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曾子:「是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幾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安得廣下千晚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上種種,都是中國一脈相傳「天下己任」的大道。

行有餘力,就盡一己綿薄之力幫助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若每個人都一心只想著一己之利的小恩小惠,這個世界就不會進步了。

還記得出國學飛中後期,飛行學校因財務狀況吃緊而倒閉。當時費盡心力聯繫其他學校,以求所有因此事受害學生,有一容身之處可完成後續訓練歸國。

然而,當時看見有人找到優質學校,卻不願分享資訊、為錢為義、結黨分派、製造對立,叫人心寒之程度,至今回想仍歷歷在目。往後格外警惕自己:「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唯有分享,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也唯有信任,才能讓世人團結。(Disney 最新動畫片《尋龍使者:拉雅》觀後感 )

行動勝過言語

「先其言而後從之。」 「納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不會在街上大聲嚷嚷,自己將要做什麼,而是先做到了再說,讓行動先於言語。即使在言語上看似木訥,但內心卻無比堅定。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人人都有機會為己發聲。

將目標明確的訂出、甚至以社群的力量監督自己也是一種促進目標達成或習慣養成的方式,我認為這是自我督促能力不夠好的一種替代選項。

期望能完成目標,又不要太過高調張揚,而言過其行。

要成為這時代的君子,真是不容易的一條路!

交友之道 – 友直,友諒,友多聞

比爾蓋茲和巴菲特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這句經文,是國中時期背誦的第一句論語,至今讀來仍感深肺腑。

結交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避開拍馬屁、沒誠信、耍嘴皮的朋友。

孔子用區區幾個單詞,就深刻地交代了人們一生交友的原則!

子曰:「言未及之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文中的這三種人,換成現代的白話文,分別是長舌公(婆)、做作吊胃口、白目,在社交圈都不是討喜的類型。回想自己生活,恰好也都是我特別討厭的類型。

我整理出來這些特點的共通特質,都在於浪費對方的寶貴時間

急於表達地滔滔不絕,卻沒重點、畏畏縮縮模樣,要講不講地吊人胃口(內心其實很想講卻愛裝逼)、不看臉色、場合,想到什麼就無忌憚地說。我得承認,我都確實當過這類型的笨蛋。

唯有常常自省,才能防止自己一再成為別人眼中的這種笨蛋!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若把人生分成三個不同階段:少年、壯年、老年,分別有不同階段要避免的大坑。

少年期,矇懞懂懂,最容易被誘惑、教唆而誤入歧途。

壯年期,體力好了,見過一些世面也懂了一些人情世故,常會看這看那不順眼,似乎不發點聲音、不挽起袖子做點什麼,對不起自己強大的內心,一時不慎,難免逞兇鬥狠。

老年期,生命已圓滿豁達,最重要的就是去分享經驗、智慧,減法生活,而非一味貪圖更多。

朋友,就會是我們在各階段的一面鏡子。當自己一頭熱的時候,有一個好的朋友能以正直、誠信、有智慧地提醒自己看清現實,那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啊!

期許自己在生命中能成為這樣的人,一個更好的自己、更溫暖的他人。

理想之道 – 靜心修身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既不種,也不收

前略…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後略…

方向、目標、願景、計畫、夢想… 這些名詞背後的項目,皆是我們生活的日常,項目不外乎是各人崇高的理想。

當理想談的太多,往往就忘了活在當下的重要。

讀到這段經文時,偶然讓我想起另一段經文。

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既不種,也不收,又不收積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們。你們不比牠們貴重麼? … 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要喫甚麼?喝甚麼?披戴甚麼? 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急切尋求的,你們的天父原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 馬太6:26-32

兩段中西文學經文相對照,不同時空背景,卻是同樣的心境。

一切世俗、外在的理想追求,其實都應回頭找尋起點,也就是自己的內心。

感受內心的平靜、思想自己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才能保持淡定,專注在不流於世俗的價值。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在《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一書中,我明白了政治的重要性,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協調社會,為人民打造一個得以追求幸福、理想的社會。

這些打造社會的知識份子,就是古代的「士」。

要成為這樣的人,是必須要有一些基本特質的,只可惜自古至今,理想與現實都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看看今日的政治人物,往往令人倍感心寒,光做到第三個層次「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可能一隻手都能算得出,又怎麼能希冀這些人能帶給我們理想呢?

持續學習、不斷內省、為社會付出,我認為這才是推動理想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

人生之道 – 時光座標軸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我喜歡作者最後這段的收尾,她用效率、價值來為整本解經書收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時間的稀缺性,古今中外皆然,無人能躲避。

過去兩本閱讀《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作朋友》,李笑來把時間的稀缺性講得極透徹。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對於時間的稀缺性,畫出一清晰的座標軸和註釋,為後人提供了解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現在的年紀,是落在「三十而立」的階段。

外在的「立」,是在社會上,有一個容身、一展長才之處,很幸運的,我自忖達到階段目標。

內在的「立」,則是心靈上的自信,一種對內、對外的平和、安定感。

我自認為還有好多事情需學習,尤其意識到在十有五到三十這段時光,對於內在心靈成長的輕忽,需花上更多的努力,方能讓心靈的年紀追上這個「立」的座標軸。

有效率的閱讀經典、分辨價值,以終為始,讓自己在七十之年,得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說書影片推薦

《于丹論語心得》 博客來購買連結 推薦指數 4 /5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嗇地 C.L.S. 或是右側欄位訂閱支持我。

Comment: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在下方按個喜歡
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Similar Posts

One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