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經的故事》中場休息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寫作緣由

本文承接自《聖經的故事》系列文

原先使用緩慢、地毯式閱讀法,一邊創作輸出,有種不暢快的感覺。決定快速閱讀完此書後,以一小篇幅為這系列文暫時劃上休止符。

這股不暢快,我思考主要原因,是撰寫一篇文章的考查過程,超乎我原先想像的複雜。若以週更為目標,短時間內不太容易達到我期待的文章品質和研經的深度。但還是想寫一篇文章來描述此書帶給我的收穫和啟發。於是就有了「聖經的故事 – 中場休息篇」的文章誕生。

《聖經》是什麼樣的一本書,我想每個人用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它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隨著我年紀越大、了解越多,卻發覺我懂的越少。這種無知帶來的恐懼其實很難躲藏、也無從躲藏。在知識的探索旅程當中,我期望自己能用聖經的視角來看世界。或許能在戒慎恐懼的知識探索旅程,找到一絲絲的平靜。

這篇將以讀經的困難、《聖經的故事》一書作者的努力、和我的收穫為三大主軸,描述看完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讀經的困難

本質的困難

《聖經的故事》讀經的困難

信主多年,一直很慚愧從未把聖經整卷看完。

隨著時間推移,越多了解聖經,越發覺這是個十分艱難的任務,體現在以下幾個我個人觀察的面向:

版本眾多

聖經的版本,不論中外,皆可看見有各式各樣的版本。

在不同聖經版本之外,市面上也充斥著各式解經書籍。這種解經書的目的,可類推的概念,就是我們從小學習的「四書五經」。想一想,這些書是否也存在無數的解經書籍?

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這個現象,都知道光從聖經原文下手,並非易事。

太多的故事

說歷史故事,免不了的就是人、事、時、地、物的組成。

  • 人:太多人名、地名,因為翻譯成漢字的關係,甚至有過多相似(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猶大、猶太,他們對我來說只差了一個 “、” )
  • 事:太量的故事,別說看了新約忘了舊約。可能舊約看到出埃及記,也忘了創世紀在講什麼,這是人大腦天生的限制,除非用系統化的方式克服它。
  • 時:時間軸的不明確(和熟悉的歷史、地理教科書相比)
  • 地:身處亞洲,過多陌生的西亞、歐洲、非洲地名,對於一個從未踏上該國土地的人,要對這些地名有感,實在難如登天,更何況,很多經上的地名,考古、歷史學家們至今仍為此爭論不休
  • 物:舊約中的繁文縟節,尤以利未記達到最高峰。太多眼未見、耳未聞之物充斥於整本經書,讀來會因缺乏真實感而放棄或跳過

翻譯文字

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創世記‬ ‭11:7

這部經書最初是由「阿拉米文、希臘文、希伯來文、以色列文…」所組成。

以大家熟悉的《論語》來當作對照。

《聖經》和《論語》相同處:非由一人所寫,經過後代多次編撰的經書。

《聖經》和《論語》不同處:聖經中歷史故事的地緣關係並非如論語一樣簡單。

《論語》的哲學發展只侷限在中國本土,然而《聖經》當中的主角猶太人的命運多舛,足跡橫跨歐、亞、非,時間軸從亞伯拉罕起算可能長達兩千年,語言缺乏一致性。

不同的語言文字,帶有該語言文化特性,歷代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們,不免都會想要對此寫上兩筆,造就了這部經書的複雜性更甚一般。

小結

以《舊約》而言,內容包含了歷史、家書、傳說、預言、情詩、讚美詩,當不同種類的文字,穿插了猶太人游離於三大洲的足跡,種種時空因素,造就了聖經很難是一本平易近人的書卷。

這段並不是要批評聖經寫不好,而是從我個人的角度來描述這部經書的特性,是它與身俱來就無法脫去的包袱。

信的困難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希伯來書11:1

人類對於一個價值的信與不信之間,往往並非全然的理性,乃需要一些些感性的層面參與其中。

付上代價

《聖經的故事》背十字架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從我。 」路 9:23

「相信」往往只是動念之間。

然而「相信」要耗費的成本太高,人往往是被動的買單,很少是主動的相信。

舉例來說 (a+b)²=a²+2ab+b²,需要中學生課本兩個篇幅或是老師口沫橫飛以板書證明;F=ma 這種公式倒是更為特別,為了把答案算出來,寫在考卷上已獲得分數,大部分應該是聽到就直接買單了,這是被動

來說說投資好了。相信基本面,就是花大把時間研究財報;相信技術面,把時間放在聽大師說話、看線圖、找進場時機點,這都是主動

再談宗教,一旦皈依了一個信仰,日子可能是往後不能吃豬肉、週末得早起上教會、薪資須上繳、必要時為真神捨命,這也是主動

後兩種主動的差別,在於一個有機會得到「看得見」的錢;另一個,可能這輩子什麼也沒得到,或是得到的並非看得見。

這就是「相信」要附上的代價,我想對應的犧牲和機會成本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去承擔的,這也正是信仰的難處吧!

存在主義

《聖經的故事》存在主義

人們通常喜歡把超人的力量與自己崇拜的人聯繫在一起。

聖經主要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時間點的切割,大致可從耶穌誕生計算。

看過《人類大歷史》之後,對於歷史故事有了一個新的眼光。這也要感謝至今讀到的兩本歷史學家《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聖經的故事》作者房龍,兩位大師都十分負責地扮演說故事的角色。他們不但講說故事,也道出這些故事組成的特性與限制。

「想像」和「誇大」是人們對於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加油添醋的必然。

也因著這些加油添醋的成分,故事觸動了情緒、經驗產生了共鳴

因著這些情緒和共鳴,我們看的到:

  • 財報未獲利、股價衝上天的特斯拉
  • 獲利模式不明、資金卻相繼湧入的龐氏騙局
  • 舉債無上限,資金狂湧入的美國金融市場

這些都是人類對於某些事情的莫名「信心」使然。

對於金錢,反正選邊站、不論錢最終是否進口袋,都代表著是一種心智上、思想上的社會化;對於信仰,選邊站,似乎就被冠上意識形態,引人生畏。

不少人一輩子沒有信仰、政治冷漠、道德淪喪,仍然可以過得安好,可是錢,乃是關乎是否能存活之關鍵,是確確實實存在於人類想像的金融體系下的數字。

科學 vs. 信仰

在看了《愛因斯坦》後,我了解到 F=ma, E=mc² 也不能解釋宇宙萬物。但所有中學生,為了考試,必須相信這些公式就是真理。

而究竟真理為何?

科學是對肉眼可見的現象做解釋;至於形而上的現象,心理學、哲學、神學… 致力於探討這些較為主觀的意識層面。

如果我們以馬斯洛需求理論,以及各下圖金字塔各階層被滿足的機率論來推想:信仰的精神層面,會是落在相對高的金字塔層級,也必然是比較低機率被思考的層級,無怪乎這會是比較難觸及的領域。

馬斯洛需求理論

作者的努力

這篇文章,我不打算用介紹書籍重點的方式來介紹。

因為論「說故事」的能力,看完房龍的這本書之後,我想絕對無人能出其右。所以我打算整理看完後的亮點,來聊聊為何這本書如此引人入勝。

釐清混淆名詞

其中一段讓我驚喜的是,作者用了小小的篇幅,交代了為何我們在看聖經時常會感到困惑。「以色列人、猶太人、猶大人」在舊約中穿插使用,到底是怎麼回事?

真相是當時下筆的人可能自己也搞不清楚。

經過作者簡單交代了歷史背景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猶太人就是由「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國」組成。這是自己翻遍整本聖經都無法得到的答案。(噢~我錯了,因為撰寫本文當時,我還沒有認真讀過列王記 )

打個比方,3000 年後的人,如果回頭看我們留下來的史料,能搞得清楚 “U.S., America, the States” 有什麼分別嗎 ?

《聖經的故事》以色列和猶大

經典藝術作品

聖經故事橫貫西方藝術史。從遠古時代洞穴壁畫,歷經文藝復興時期直到現代,無數有天份的藝術家們受到聖經故事啟發而留下的經典創作,都收錄在本書當中。

本書捨棄使用地圖講故事(我認為稍嫌可惜),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珍貴文物彩圖,在閱讀時,圖片帶出的情感,更能讓讀者對於故事本身,產生和著作者、畫者的心靈共鳴。

歷史的連貫性

身兼歷史學家和作家,房龍在聖經歷史的連貫性,做的十分到位。

即使聖經有很大一部分故事,是很難確切找出邏輯證據來編年,作者仍試著讓故事始終保持著連貫性,並適時地提醒讀者一些客觀的事實,又不令人感覺閱讀節奏因而中斷,這是我認為作者文筆非常高明之處。

尤以《舊約》後半段的雜亂時間軸,在一堆陌生士師、國王弄到暈頭轉向之後,一接回歐洲歷史亞歷山大的那一刻,彷彿歷史又活過來了。

猶太人歷史

市面上很多書籍以猶太人的經商智慧為主軸來介紹。一直以來都不明白為何猶太人特別會做生意,在這本書也得到了答案。

猶太人顛沛流離的歷史,註定了他們就是一群須以經商能力,而自力更生的民族。足跡橫跨三大洲的民族,「歸去來兮」是心中的呼喊,因著大時代的環境,無奈苟活於統治者之下。在那些寄居的日子,商業就是他們賴以維生的生活寄託。從聖殿的祭物,到平民的市場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蹤跡。

強韌的生命力就是激發他們成為偉大商人的基因!

我的收穫

重複的歷史

人類似乎無法從歷史學到教訓

這是我看到一半的時候有感而發。

出埃及記的荒野 40 年、先知的警告、愛抱怨的人民、總是不願面對現實的傾向。

從舊約亞伯拉罕時代、到新約羅馬帝國時代,人類的行為就是不斷地重蹈覆徹。

歷史故事永遠沒忘記,也永遠學不會。老實說,看了蠻令人沮喪的,就像看見《小腳怪》的雪怪長老們,用壁畫紀錄人類對祖先的殺戮史,最終依然做了一個決定 – 向人類敞開心房、擁抱彼此(在此我稱之為雪怪的人性)。

這是典型的卡通歡樂結局,帶給我的卻是深深的無力感。

小腳怪

幾千年來的智者、先知現身,總會帶給世人重要啟示,卻總是被忽視,往往都要等到好幾代之後,世人才會醒過來,了解他們當初的智慧之語施多麼可貴。

但也許正是因為人類的不理性,註定了帶出這樣的好與壞的無限輪迴,才讓這個世界變得如此美妙有趣吧!

英雄不怕出身低

約瑟的故事

兄長拋棄、顛沛流離至埃及的約瑟、被法老女兒於河邊領養的摩西、誕生於馬槽的耶穌、迫害猶太人的保羅,這幾位都是聖經中的大人物,他們可能有著不光彩的過去,而這個過去,並不損於他們的偉大成就。

他們或認清自己身份、或認罪悔改、或充實自己,最重要的是與神建立美好的關係而得著智慧。

約瑟以智慧管理全地,摩西以智慧帶領百姓出埃及,耶穌以智慧行走人間、施行救恩,保羅以智慧傳揚福音、領人信主。

不要輕看自己、看自己沒有的,乃要定睛於神,帶下神的榮耀於世間。這種大智慧,和中國儒家智慧是不謀而合的。

人非聖賢

認罪悔改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 約翰一書1:8-9

用計奪權的雅各、心高氣傲的約瑟、覬覦拔示巴的大衛、奢侈無度的所羅門王。

這幾個人物也都是聖經中的典範,然而他們個性都有其缺陷,都曾犯錯,卻因為信靠耶和華而認罪悔改,在他們各自在世之時,有各自了不起的成就。

犯錯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有一顆認錯悔改的心,這才是蒙神悅納的。

愛因斯坦說:「什麼叫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沒有人不犯錯。

自省後改正,走回正途,才會走出不一樣的路。

安息日的啓發

你們要安靜,要知道我是神。詩:46

安息日的設立,最早可以追朔到摩西的十戒之四,「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在聖經故事中,我們不斷看到國王、百姓,因為不守這條簡單的規定,而滅國亡族的故事。

然而到了耶穌時代,因著他是猶太人,照規定來說,他也必須守這些猶太律法。所以我們不斷看到法利賽人挑耶穌的毛病。儘管他做的是醫治、拯救、講道的事業,法利賽人也要對他指指點點。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馬太 5:17

耶穌的存在,並不是要去打破這個原先頒布的戒律,而是要使這律法更加完善。想一想,當年摩西帶上山的一塊石板,能寫下多少字呢?

現在的法律結構:憲法、法律、命令、規範,這是與時俱進的一種觀念。

耶穌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帶下來的最重要信息就是「愛」,這個「愛」就像愛因斯坦的重力場一樣,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隔絕的,人不能、律法也不能。

適時休息、與時俱進、勿墨守成規,是我在安息日故事得到的啟發。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統一,就可保持共同的獨立。 分裂,便只能忍受鄰國鐵蹄的蹂躪。

猶如我們熟悉的中國史,猶太人的歷史也是如此。

以色列、猶大國也曾經歷過猶太王國的興盛時期,然而人類好戰天性,沒有一代王朝可免去內憂外患之害,當政者一不小心,大片江山就可能隨時拱手讓人,猶太人的歷史就是最好的借鏡。

至於分或合,孰優孰劣,這絕對沒有正確的答案。同樣的景況,其實回過頭來看看兩岸的關係,其實是蠻有趣的。

兩岸當政者怎麼想、老百姓怎麼想,隨著時光推移,經驗知識的累積,這支舞該怎麼跳,無時無刻都在變化。

寫在最後

如果我的小冊子能激發你們捧讀原著的願望,潛心研究那些明智的預言,領悟這位最偉大導師的真知灼見,那麼,我的努力就算沒有白費。而這正是我想做到的。 – 房龍

謝謝房龍,你做到了!

期望我也能發揚這個精神,距你約百年後的今日,傳揚這部影響世人千年的經典作品。

聖經的故事》 博客來購買連結 推薦指數 5 /5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嗇地 C.L.S. 或是右側欄位訂閱支持我。

Comment: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在下方按個喜歡
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Similar Posts

2 Comments

  1. 這篇文章給我一個新的思維,原本狹義的誤以為宗教只是個人信仰,但是當宗教與歷史、地理結合之後,發現一切都變得有趣多了!

    期待版主未來能夠分享信主之後的想法轉變 🙂

  2. 感謝 Clare 的回應!
    努力去找到連結,不僅僅是知識、信仰上的,還有自己生命故事的連結,其實是一段蠻有趣的過程!之後會嘗試分享更多生命故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