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一張全息圖讓你一看就懂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寫作緣由

Ray Dalio

大學時期沒有認真讀經濟學,一直到接觸投資,才讓我想深入研究經濟學。

原則》一書的作者,也是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在書中提及他曾為協助多國政要解決財政、經濟問題,自己出版了一支解釋《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的影片給他們參考。抱著好奇心,上 Youtube 看完後,著實讓我驚嘆不已。

我認為這支影片的存在價值,有必要讓世界上所有人明白 – 「經濟」這個特別的機器,到底是如何推動這個世界前進,以及它所存在的週期奧秘!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影片大綱

什麼是經濟?

解釋經濟這個抽象概念,我認為一兩本教科書,都很難做到百分之百。

經濟,是一個人類結合「生存交易慾望信心」等多樣元素,揉捏而成的產物, 作者將它比喻為「機器」。

隨著時間推移,它的型態必將隨之漸變。

Ray Dalio 用短短 30 分鐘的影片,盡可能道出「此時此刻的經濟機器」模樣,並點出是什麼在推動它、而我們又為何要了解它。

我借花獻佛地將這支影片,拆成五階段視圖(下段的全息圖),期望能幫助讀者在觀看影片之時,能交叉參照此圖,相信對於「經濟機器」有更全面的掌握。

A.完整經濟週期

經濟週期

一個完整的經濟週期,從歷史上來看平均約 100 年,分別由三種週期組成:

  1. 生產力週期
  2. 短債週期
  3. 長債週期

週期的驅動力來自於人性:

  1. 消費主義
  2. 延遲償債

長債週期的上升趨勢,稱為「槓桿化階段」;相反的,長債下降趨勢,稱為「去槓桿化階段

去槓桿化又可再拆分為「蕭條通貨再膨脹」階段,這部分我們到 E 段會補充說明。

B.經濟組成

我使用圓餅圖來呈現「經濟、市場、交易」的階層關係。

在總體經濟的角度,經濟和市場比較容易被混用,然而兩者所含括的元素截然不同。

影片沒有詳述,我也非專業人士,就不在此贅述兩者差別。

這段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交易的構成元素

一筆交易發生,會有買方賣方兩種角色,而賣方會接收買方的「貨幣信用」,給予買方所需的「商品服務資產」。

信用在交易中稱為信貸,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然而在當代經濟交易中,卻佔了絕大多數的比例,貨幣占比僅是九牛一毛。

無數的交易集合,就稱之為市場。而無數的市場集合,則稱為經濟

經濟含括的範圍可大可小,小至一個國家,大至區域或國際組織,都可視為一個經濟實體。而經濟實體,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週期

C.短債週期

因版面配置,圖中只呈現短債上升週期的形成。

不論短債或長債週期,皆有上升與下降趨勢。

短債週期一般為 5~8 年,主要由「信貸」推動。

人們會隨著信貸取得的難易度,而呈現不同消費方式的傾向。

上升週期

信貸容易(利率低),人們傾向借款花錢。

一個人支出提高,代表另一個人的收入提高,收入提高同樣促成信貸的優良條件,如此循環下去,套入經濟的價格公式(價格=支出/總銷量),價格終將提高,造成通膨。當通膨過度,央行就得要出手干預,也就是所謂的升息,此時為上升週期的頂點。

下降週期

央行升息,代表借貸難讀提高(利率高)。

人們傾向不借貸,甚至提早還債,因此支出下降,也將導致收入下降,再次套入經濟的價格公式(價格=支出/總銷量),價格終將下降,造成通縮,此為下降週期的低點。

*註:以上價格公式,皆假設支出速度 > 商品生產速度,也就是所謂的供需失衡

D.長債週期

因版面配置,圖中只呈現長債下降週期的形成。

不論短債或長債週期,皆有上升與下降趨勢。

長債週期可視為一個完整經濟週期,平均為 80~100 年,主要由「生產力」推動。

當長債週期產生的價格,悖離了生產力曲線應有的價格,泡沫會以某種形式出現,沒有人知道它會如何以及何時出現。

一旦出現,就是長債週期反轉之時,此為槓桿化的終點,也是去槓桿化的起點。

E.和諧的去槓桿化

去槓桿化

政府與央行,為了因應泡沫,會想辦法做些事情,讓長債週期回復,以貼近生產力週期。

可使用的手段如下:

政府

  • 削減支出
  • 減少債務
  • 財富再分配

央行

  • 發行貨幣

政府的干預手段,各別會造成社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共同效果,就是將導致通貨緊縮

央行的干預手段正好相反,發行貨幣,將導致通貨膨脹

政府與央行必須在這些能使用的招數中,取得適當的平衡,其過程稱之為「和諧地去槓桿化」

整個去槓桿化階段,也就是長債週期的後半段,又可分為「蕭條、通貨再膨脹」兩階段。

當再次銜接到了生產力曲線,等於走過了一個經濟週期。

經驗法則

最後,作者在片尾整理出,他多年來思考後的三個經驗法則:

  1. 「勿」讓債務增長速度超過收入
  2. 「勿」讓收入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
  3. 盡一切努力提高生產率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全息圖⭐️

這支影片,我前後看了至少三次,最後整理出一張自己還算滿意的全息圖。

期望透過一張圖,能讓讀者用最快、最簡潔的方式,搭配影片,快速且深度掌握經濟運作原理。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全息圖

延伸思考

低效率的跨能學習

低效率

近期看完《跨能制勝》,書中提到低效率的閒晃,正好符合我在繪製這支影片全息圖的心境。

在《高產出的本事》一書的學習,我嘗試用書中介紹的 PROS 輸出法練習繪製視覺化圖片

然而製作全息圖的經驗,可說是完全沒有,第一次挑戰,就用在這支複雜度頗高的經濟觀念。

儘管過程十分費時費力,但是這個摸索、整理、實作、反饋的過程,讓我扎扎實實得到一次印象深刻的學習過程。這次經驗也讓我體悟到,透過跨能式地學習法(重複、連結、創造),對於資訊的掌握程度確實有別於以往。

看似低效率的時間投入,得到的成果遠比想像還要豐富!

信貸的存在

信任

人類發明了信貸,讓過去以物易物、以貨幣易物的交易場景徹底翻轉。

我感覺在這場金融遊戲裡面,不同性格的人對於「信用、信任、信心」的解讀,將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而績效的好與壞,也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

主要是因為,同樣的思維決策,套在不同的市場、年代,會因著市場週期長短的隨機性,而有不同的結局。

這讓我想起《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提到的風險概念。

在投資領域,假設有兩個人:

  1. 總是懷抱莫名信心的 A
  2. 萬事謹慎評估、風險趨避的 B。

假設 A、B投入等量資金在市場,到了遊戲終點,A的績效優於B,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說,很多A應該會碰到的風險沒發生,而B運氣稍差,碰到了他已盡可能規避風險之外的風險。

另外一層思考,因著「信」,持續的做什麼或是持續不做什麼,會是累積的概率問題。

這也將很大程度決定A與B最終的結局,我認為這個概率,將會獎勵那些持續看對趨勢,做對決策、並始終參與市場的人們,這背後支持的,就是「」。

掌握週期的重要性

該影片描述經濟週期的觀念,和之前分享的Howard Marks《掌握市場週期》的觀念有幾分雷同。

市場的買方和賣方,可能是個人、企業、本國政府、外國政府。

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與央行要在市場週期,做出對應決策的難處。身為一般小老百姓的我們,身在這場金融遊戲中,也必須有辨識經濟、市場週期位置的本事。

不論使用短線動能趨勢,或長線價值投資,知己知彼,才能力於不敗之地。

辨識市場的位置,在合理的價格入手資產,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組合整體系統性風險。

充斥市場的預言家

在撰寫「泡沫」一段時,對於市場上的預言家特別有感,也想再次分享我的看法。

唱衰這件事情人人都會,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到。

Google 搜尋「XX市場即將崩盤」或是「迎來最大的泡沫」之類的關鍵字,相信讀者會發現,幾乎每週都有評論家如此預言,但其目的,充其量只為了製造恐慌、影響市場價格變動,抑或是衝高聲量,以獲得自身利益而已。

了解 Why 有其必要,When 則大可不必。

預言家這種悲觀主義心態,曾在《致富心態》一文分享過,當謹慎辨別,切勿盲從。了解這些預言家背後的思路後,市場的諸多預言,自然而然就會變成雜音,無意識地被你過濾了。

經驗法則的思考

學習

作者在最後一段給出三大經驗法則為總結,我覺得受益匪淺。

不僅在經濟週期上可行,也同樣是一套很棒的人生智慧,我想用「終身學習」的角度來和讀者分享我的思考。

法則一、勿讓債務增長速度超過收入

債務負擔,最終將把你壓垮。

我會把這裡的債務,想像成一個人一輩子「認知世界以外的集合」。

該集合的特性,如債務一般「自己掌握不了,但確實存在、必須面對」;更可怕的是,世界萬物隨時在變,因此這個集合,猶如天生帶著利率的「債務雪球」,放著不管,只會越滾越大。

人生在世,就是要盡可能讓自己活得快樂、活得精彩。

如果該命題成立,那麼面對一個複雜的世界,如何活出如查理.蒙格所說的「不當笨蛋」的快樂精彩,就是要讓自己持續學習,拓展認知邊界,每天比昨天的自己聰明一點點。

每天進步的聰明,與逐漸縮小的認知世界,就如同收入與債務的對應存在。

法則二、勿讓收入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

收入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最終將使你失去競爭力。

這個經驗法則,讓我直覺聯想到的是台灣經濟現況。

台灣為何高房價而低薪?

我認為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整體社會與政府,獎勵這個不合理現況的存在。

土地稀缺性,讓早期持有房地產的人,擁有先行者優勢。政府未以稅法加以管制,坐視情況惡化,導致有一群人靠炒房、收租金,不事生產的收入遠高於勤奮的勞工階級,正好違背了法則二。

大環境如此,也無怪乎台灣在世界舞台失去競爭力。

我認為,應持續投資在人民的「收入」,讓普遍人民有意識(智慧),認清現況、做出改變、突破創新,島內才不會一直陷入無限的意識形態、藍綠惡鬥中。

這就是需要人民,有普遍意識的終身學習(收入),而非坐以待斃(失去競爭力)。

法則三、盡一切努力提高生產率

生產率在長期起最關鍵作用。

若把生產力,比喻為學習能力;那麼生產率,說穿了就是學習曲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突破創新,是以指數速度地持續飛漲。

高科技、網路、資訊普及化的時代,學任何技能的難度,遠比以往農村時代低得多。

而這也正是人類經濟成長動能的增強迴路:「突破、創新、再成長」。

突破、創新,源自於人類學習力與創造力,在不同事物間創造連結、打破專業化限制,在《跨能致勝》一書中也反覆提及,就不在此贅述。

我認為,脫離了義務教育之後,「持續學習」是讓自己不要悖離生產率曲線的唯一方式;因為一旦悖離,那麼最容易想像的結局,就是受制於人。最後只能靠外部力量,協助個體回到生產力曲線,例如:政府社福支出、民間救助……等,其實就是在解決這一類型的問題。

人在這種狀態下,很容易會落入所謂的被害者情節,內心上演各種不公義小劇場。

那麼,與其花時間責怪不公平,倒不如努力學習、致力於提高生產力,讓自己往長期生產線靠攏,甚至提高平均生產率!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不吝嗇地 C.L.S. 或是右側欄位訂閱支持我。

Comment: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行動
Like:或是在下方按個喜歡
Share:也歡迎分享給你的親朋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分享給您的朋友 👍

Similar Posts

4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