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聰明人怎麼看世界
內容目錄
一、為何而讀?
解決知識焦慮問題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是幾個月前在博客來大量買書時,為了湊單一出版社三本75折的選書,所以不在原先計劃內,單純是被書名和作者吸引。羅振宇在大陸共享知識圈可以說是想當當的人物,主持節目「羅輯思維」橫貫中西知識,用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大眾說書,並在每年跨年固定舉辦為期四個鐘頭的跨年演講,滿足現在人的知識焦慮,還有不願意沒時間讀書的知識需求。
我沒看過他的節目,倒是聽過幾集「得到」音頻,然後之前拜讀兩本李笑來的書《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把時間當作朋友》,也是得到平台上的講師,知識含金量相當高。
有能力建構自己知識觀點和思考架構的通才一直是我嚮往的目標,在《窮查理普通常識》中,查理.蒙格就詮釋的十分到位,方法百百種,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進一步理解作者對於這種焦慮所給的方針是什麼?
二、本書重點
看完全書,發現其實很難歸納出一個系統性的重點。作者透過大量的閱讀素材理出一套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脈絡,而自成一套結論,這套結論也不能說 100% 正確,只能等待時間去驗證,但是過癮的是看他整個推論的過程,雖然是一部非小說作品,但是過程就像看小說一樣精彩。
全書用五大主題切割,分別如下:
1.知識焦慮
閱讀的唯一目的,是升級自己的認知
書中以牛頓對於現在社會社會貢獻為開端,藉由他對於科學和世界的連結一個承先啟後的地位,引導出來,在現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的取得和統整更容易,只要有心,我們可以站在無數的巨人肩膀上做思想上、技術上的創新、突破。
2.經濟學
聰明人,就是能看到更多事實的人
這篇章作者花最大的篇幅撰寫,我認為是全書的重點,也是我看下來最精彩的部分。
「用經濟學家」的腦袋來看這個世界是作者想表達的論點。所以他舉了很多用經濟學解決社會問題的例子,並且歸納出分辨事實和價值判斷的差異。
3.創新
對系統進行優化也是一種創新
這一部分引用了大量來自 Atul Gawande 一位外科醫師的著作裡的故事,過去我寫過一篇關於他的書摘《清單革命》。作者顛覆了以往對於創新的定義,認為只要將一件事情「持續做、系統做、拼命做」,也就是匠人精神,其實過程中就能實踐創新。
4.商業思維
每個員工都應該要有創始人的心態
細菌、病毒的特性:微小、變異、破壞性,以及用「球隊」、「聯盟」而非家庭來看待公司,是這篇表達的重點。
5.這個世界會好嗎?
只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絕,「一針頂破天」,這才是未來個人和企業的成長方向
《物演通論》王東岳(筆名非魚子)著。作者借用這本書的概念來總結全書的觀點。原書的結論「遞補代償」是一個對於全人類發展悲觀的結論,但作者卻用自己的視角給出來了一個樂觀的結論和建議方針,至少是對於未來的企業,但我認為同樣結論可以套用到個人身上。
以上各段重點我明白只有搔到癢處,但也只能搔到癢處,因為再過度整理,其實就可以寫一本書了,這就變成「說書人說書的說書」。然後對這本書而言,我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感,算是對作者的尊敬,也算是為有心探索本書的讀者保留了些許樂趣。
如果試著用最簡單的一張圖來說明本書的架構,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了
站在眾多思想家的肩膀上,為世界的經濟模式得到一個解答。
三、個人心得
如果要回答看完書後有沒有解決原先我帶的目的「解決知識焦慮?」我會回答:
❌沒有。
因為這本書的結論,最後僅闡述作者自己個人對於商業模式的思考,對於書本下的標題,我認為並沒有交代一個清楚的解答。而我也發現這世代的書籍比較傾向於這類型的下標方式,因為經典的書名(要被解決的問題)已經被過去無數人討論過、書寫過,因此要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只能用包裝的手法來吸引新一代的讀者,就是下一個比較不相關的標題,但是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又覺得他下的標題也沒有錯,因為再進一步思考,他依然部分解決了我「知識焦慮」的問題,於是我給的第二個回答就是
⭕有。
透過整本書的思維推導過程,讓我對於知識的追求更加謙卑。我知道即使窮盡一生的時光,都沒辦法解決或是回答人生普遍會碰到一些很根本的問題,這包括:
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有沒有造物主?世界的規律是什麼?人類是否有可能解決某些已知的問題?
太多的問題沒有辦法解釋,但是人活在世上總是得依靠某些理論去相信,讓自己得以和過去、現在、未來的現象做連結,哪怕是處理過去的糾結、面對現在的困難、預期未來的不可知。
這也解釋了我當初因緣際會認識基督信仰並且會接受並相信,然後持續透過此信仰的價值觀來生活的原因。
我認為哲學家思考存在的問題、科學家用公式來解釋存在問題,神學(基督教)則是透過創造論來解釋存在問題。
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概念,但是和神創論衝突嗎?我從未深究過《物種起源》這本書,只有中學時的簡單理解,但至少現階段的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些偉大的理論,從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都是嘗試對於這個世界的現象用一個通則的概念去加以解釋。
就像在經濟市場上,人們總是有一個傾向,對於過去市場發生的事情要有一個解釋,因為有了解釋才會心安,才能以這個解釋為本去預測未來市場的變化,這就是人思考的傾向。
所以我會說,知識的追求一切都關乎於解釋。當我有能力用各種同的角度去解釋現在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現象,那麼心裡就越更加的踏實,這份踏實是來自於一種對於環境的掌握感,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安全感。在追求安全感的過程,一定會伴隨著許多不安,比方說認知到所謂的「不公平、不正義、貧窮、極權、暴力、謊言、貪婪」…等等不可預測的人性,但是當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並嘗試改變、貢獻的時候,那麼「意義」這個問題,或許就從中得到答案了?
世間諸多問題的解釋或許就不需要在當下試著去解釋了。
四、行動方針
持續地學習、思考,建構自己的思維體系
五、延伸閱讀
《文明是副產品》- 鄭也夫
《宇宙的鐘擺》- Edward Dolnick
《蘋果橘子經濟學》- Steven D. Levitt、Stephen J. Dubner
《寂靜的春天》- Rachel L. Carson
《開刀房裡的沈思》- Atul Gawande
《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 Atul Gawande
《如何讓馬飛起來》Kevin Ashton
《時間簡史》- Stephen Hawking
《必然》Kevin Kelly
《創新的兩難》Clayton M. Christensen
《異數》- Malcolm Gladwell
《從0到1》- Peter Thiel, Blake Masters
《上帝的跳蚤》- 王哲
《聯盟世代》- Reid Hoffman, Ben Casnocha, Chris Yeh
《稻盛和夫工作法》- 稻盛和夫
《從管理企業到管理人生的終極 MBA》- Jack Welch, Suzy Welch
《物演通論》- 子非魚
六、說書影片推薦
羅振宇本人
囧說書
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 Isaac Newton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博客來購買連結 推薦指數 4 /5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在右側欄位訂閱或是分享給你的朋友喔
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是行動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區和我分享吧!
我完全沒有想過優化也是一種創新,確實很多時候我們只顧著把事情快速解決,但如果可以整合再優化,創造出來的價值將可以一直延續。